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1/2)

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 红河与其他河流不同。

很多河流都是到了出海口附近,就会万川汇聚于一,然后滔滔入海。

但是红河却在出海口附近,枝蔓万千,将出海口的平原切割成一块块支离破碎的平原。

这些土地孤悬难守,同样对于进攻一方来说,占据一处,也是难以作为根基之地。

故而最好的办法,就是逆流而上。

如此一来,最重要的航道,就是白藤江了。

白藤江前后有三次战事。

都是决定安南命运的战事。

而今白藤江再次成为决定安南命运所在。

安南大军都在外部与大明鏖战。

一旦明军能直入升龙城下,甚至不用打下升龙城,军心士气的崩溃,就足够让安南不堪重负了。

压死骆驼最后一根稻草,其实并不需要太重。

当然了,王英也当然知道白藤江赫赫威名。

岂能不吸取教训。

于是,他准备先攻海防城。

在大火之后,南洋水师全部已经到齐了。

王英从南洋水师之上,每一船上征调一些人马,筹够了万余人马,随即给王越,董兴分文书,让他们乘船来此。

说起来,王英权位还在两人之上。

王英好歹有一个航海伯的爵位。

而董兴就不用说了,他与爵位无缘,而王越的积功已经够了。

只是缺少战功,只要这一次大战功成,少不了王越一个爵位。

大火之后,明军攻海防城,本以为能一举拿下。

因为海防城相当简陋,并不是安南经营的重心所在,这也很正常。

海上的威胁在这个时代,还没有提高到战略层面。

不要说,安南,即便是大明很多地方也是如此。

安南军队更多是守红河河道,而不是守沿海各地。

只是即便如此,在明军动用大炮的情况之下,也鏖战三日才算是拿下仅仅有数千人把守的海防城。

事后证明打的如此顽强的士卒,乃是清化兵。

后黎一朝就是在清化发基的。

在永乐年间,清化就是黎利的大本营。

即便而今清化在安南的政治版图之中,享有特殊地位。

而出身清化的清化士卒,更是黎家的老班底。

忠心耿耿。

故而战死到最后一兵一卒。

让王英大为恼怒。

无他,三日时间,就进攻的突然性降低了。

西边已经传来消息,升龙城已经动起来了。

想要直入升龙城下,已经不可能了。

非在红河之上打上一仗不可。

这一战的决战之地,很可能是白藤江。

王英为了避免重蹈覆辙。

只能顿兵海防城,待两军之来,再破升龙。

而在升龙城中。

宫殿之中,甲胄铿锵。

黎思诚此刻已经穿上一身甲胄。

在大殿之外,无数甲士林立,却是锦衣,金吾两军,也是黎思诚最后的班底,还有就是从南方刚刚调回来的清化兵。

这数万人,已经是黎思诚最后的机动力量了。

如果黎思诚心中一点担心都没有。

那是假的。

但是他对而今的局面,没有预料,那也是假的。

故而他听到明军水师来袭的时候,心中激荡非常,是一种担心,期盼,各种思绪夹杂的感情。

黎思诚从来想过,大明与安南之间的战事,当如何结束。

对于大明来说,结束与安南的战事,或许有很多种选择,但是对黎思诚来说,却只有一种选择,那就是有一场决定性胜利,让明人知道,安南不可轻辱。

这才是之后一切的前提。

那么这一场决胜之战放在什么地方?

唯有白藤江,只有白藤江。

在谅山决战。

黎思诚从来不看好。

虽然安南军队与明军打得尸山血海,寸步不让,尸枕累积,欲满穷奇之河。

逼近高陵之山。

只是这一处战场,根本来说,是双方国力的碰撞。

打到而今这个局面,依旧是明攻越守,想要打出一个决定性的胜利,谈何容易。

唯有让明军冒进,才有可乘之几。

乘船而上,直入升龙,如此能震动安南上下,军心民气挫动之余,安南之败,指日可待。

只是王英能想到的,黎思诚能想不到吗?

黎思诚就是要以升龙为诱饵,引诱明军深入,好一举成歼。

用这一场大胜,还震慑明军,鼓舞士气。

而今,明军来了。

黎思诚心中的情绪,也就可想而知了。

一般来说,凡是能打起来的大战,要么是必攻必守之出,要么就是双方都有这个意愿。

而今这一场即将爆发大战就是如此。

黎思诚此刻站在御桌之前,手捏毛笔,在宣纸之上,一笔一划的写着:“自有宇宙,固有江山。

信天堑之设险,赖人杰以奠安。

盟津之会,鹰杨若吕。

潍水之战,国士如韩。

惟此江之大捷,由大王之贼闲。

英风可想,口碑不刊。

怀古人兮陨涕,临江流兮厚颜。

行且歌曰:大江兮滚滚,洪涛巨浪兮朝宗,无尽。

仁人兮闻名。

匪人兮俱泯。

客从而赓歌曰:二圣兮并明,就此江兮洗甲兵。

胡尘不感动兮,天古升平。

信知:不在关河之险兮,惟在懿德之莫京。”

这乃是安南陈朝名赋《白藤江赋》的最后一段。

其中有仿写苏东坡《赤壁赋》的痕迹,甚至有后世又有人写了《后白藤江赋》与苏东坡的前后《赤壁赋》,交相辉映。

但是不管怎么说,这都是安南历史上的名篇,是安南小学生要背的那一种。

而黎思诚此刻,就是以其中文字自勉。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