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残局(1/2)

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残局 瓦刺军队在战斗力上与明军精锐,可以说是不分上下。

有一战之力。

但是瓦刺在经济上的薄弱,根本没有办法与大明比。

就大明来说,这样的战事消耗,根本不算什么?

杨溥一直对朱祁镇大举用兵持反对,或者说是谨慎态度,但是对海西之战,杨溥从来没有发表过意见?

为什么?

就是因为杨溥所反对的是太宗皇帝动则五十万大军出关,这种烧钱的举动。

而不是区区数万兵马战事,而且就在边境附近,运输线并不长。

唯一对海西每年的拨款有一些不爽而已。

这一战的开支,在杨溥看来,根本不算是大举用兵。

如果说朱祁镇保证今后战事规模能维持在这个烈度。

杨溥都能笑醒。

但是也先就不一样了。

也先在巩固地位之后,为什么一直征战,一方面固然是为了重新确立自己的威信,另外一方面其实也是以战养战。

西域的物产,丝路的贸易,奴儿干的物产,已经各地的人力物力,等等,都对瓦刺脆弱的经济,有很大的帮助。

更不要说,用各部的名义与大明进行朝贡贸易。

这也是一个赚钱的买卖。

面对海西城久攻不克,瓦刺后勤上的缺点就暴漏无疑了。

这么多张嘴,吃谁的?

本来富裕的建州女真,在这一场战事之中,已经将多年积累的家底都消耗一空了。

更不要说,而今已经是秋天了。

东北的冬天来得特别的早,如果不做准备的好,这十几万大军,可能没有败给明军,却败给天气了。

虽然大家都是在苦寒之地,对寒冷的承受能力是比较强的,但是谁也不看小看,大自然的伟力。

大军回去也都需要时间的。

所以而今就要做出决定了。

也先也知道众意难违,而且也先也不愿意在这里耗下去了。

其实,如果也先下足了本钱,海西未必不能攻下来。

但是要知道这是海西不是北京。

不值得付出这么大的代价。

但是对海西城的发展,也先也是要做限制的。

怎么限制,就是扶持李满住。

也先当初承诺李满住的事情,统统答应下来,并从北边迁徙过来,不少部落,将这里的土地与草场分给他们。

让他们听从征东行省平章,海西王李满住的命令。

增添了不少部落之后,李满住麾下一下子有数万人马之多。

毕竟北边苦寒,甚至比海西这边更冷。

他们自然愿意南下了。

这些人也是敢拼命的。

有瓦刺的震慑,他们不敢违背李满住的命令。

不过,也先给李满住这个多的好处,也是要提要求的,要求就是 限制海西镇的发展,最后是将海西镇堵在海西城这一隅之地。

不要干涉东边的战局。

对李满住给了这么大的好处之外,也先还自讨腰包赏赐了兀良哈,已经从征的女真各部。

也先虽然蛮横,但也知道,如果胜利了。

这些赏赐不用多给。

但而今打成夹生饭了,想要让下面人卖命。

就好好给些好处。

否则下一次就不好征召了。

本来,也先还想在这里停留数日,而此刻甘肃战事传到了也先的耳朵之中,听闻哈密卫到嘉峪关之间,一下子变成了无人区。

也先心中恼怒非常。

在他看来,南朝所为根本就是损人不利己的行为,这几万人丁,在两国之间,并不算什么?

即便一直说草原之众不当中国一郡,但是瓦刺所统辖的人口,或许不足千万,但是决计是数百万级别的。

几万人丁,还不看在眼里。

他所看重的却是哈密与嘉峪关之间的贸易。

这一带变成了无人区,或许并非真正没有人。

但是西域与朝廷的朝贡贸易恐怕会艰难的多。

在也先看来,这或许是大明要斩断朝贡贸易前声。

也先心中暗道:“看来,我真该回去了。”

对瓦刺来说,任何一项收入都是宝贵的。

也先在这一次海西之战后,更深刻的认识到瓦刺与大明之间国力上的差距。

也先要想办法修复一下关系。

在时机并没有到之前,不会与大明真正决战。

至于时机在什么时候,在时机到来之前,谁也不知道。

也先下令各部从海西城下撤离。

但是李满住带领各部人马,依旧守住了长围。

似乎要维持之前的局面。

将海西城给困在其中。

如此一来石亨请战之声,更加激昂起来。

很多人都感受到了可乘之机。

即便是焦礼也未必没有心动之意,但是他想来想起,还是放弃了。

无他,海西的本钱太薄弱了。

区区三万战兵而已。

对方是是长围一直修到了海边,还有各种攻城器械,那些回回炮什么的并没有带回去,都留在这里。

为建州女真所用。

焦礼怎么安抚下面的将士,他用出一招请旨。

派一艘船带着海西之战前后因果的奏疏,送到了朝鲜。

朝鲜方面不敢怠慢,立即八百里加急送 到了京师。

、 这是海西围城以来,第一封奏疏。

自然引起了朱祁镇的高度重视。

对于也先退兵,海西城外只有女真各部。

朱祁镇一眼就嗅到了战机。

朝廷与瓦刺决战,或许有些悬念,但是打不了区区建州女真吗?

而且对建州女真这四个字,朱祁镇是有心结的。

朱祁镇一直在告诉自己,不要被多余的情绪影响了判断。

不管是建州女真真是爱新觉罗家族也好,不是也好。

朱祁镇作为一个皇帝,都不能以未来之罪定而今之人。

朱祁镇登基以来,只要在王振之案上,有所迁怒,其余所有案子,都是明正典刑。

从来没有私刑杀人,每杀一个人都有过硬的罪名。

这关系到皇帝权威,朝廷威严。

朱祁镇即便是有心结,也不会乱来的。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