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六章 两个原则(2/2)
三方竞争在判断上,是同行评价的原则。比如许多正规的公司,都在搞这个事。所谓许多,只要公开竞争的在三家以上,就说明这事有点意思。如果独家独户地搞,声称它是全新的,甚至说没有同行,更不可能有人有资格来评价自己,那就很可疑了。
“科学家是从事发明创造的,他们应该研究出来的东西,是人类和世界上全新的领域,对吧?就像孙总的产品,是国内全新的,那如何评价它的好坏呢?”
参与了全过程,当然知道:“同行业专家评判。”
“对了,同行业的专家,虽然不是创造出这个东西的人,但至少读得懂它。最牛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他也说,世界能够读懂它的,不超过五十个人。但也有几十个内行,能够读懂它。那你想,有比这种伟大的科学发现,更新更难的东西吗?”
“当然没有可比性。”
“这就明白了,所谓全新的商业模式,它骗不了内行人。如果内行人知道,这种模式能够赚钱,那就会迅速效仿,社会上会出现大量的,至少会超过三家以上的同业竞争者,对不对?”
这就明白,为什么要加入“三方”这个先决条件。因为它是商业规律。要明白一个产品好不好,就看它有没有跟随者,有没有山寨版,也是这个原理的变态应用。
这就像班上的同学,如果有个人成绩好,那肯定有人会问他答案,抄他作业。
为什么会用三个数量呢?冬子听过许多哲学上的、传统文化上的解释。但彭总的解释最接地气。
“两家,有可能谈判形成分脏机制,比如价格联盟。如果是三家,嘿嘿,那就保不准,会出现违约者了。这不需要原理,哪怕三个人打牌,你凭经验就会感受出来。”
道家的观点是三生万物,汉字的创造是三人为众。而经验中,两人称为兄弟,如果是三人,情况就会立即复杂起来。
只要有三家以上的竞争,这种竞争关系就无法调和起来。这涉及到人性,涉及到博弈论的知识,无法细说。反正,这个现象,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就一直有。
冬子问到:“那是不是不这样可以反推,一个声称自己是全新的,完全没有同行竞争的公司,大概率上,是可疑的?”
“可以这么说,当然,这只是概率,不能说绝对了。”
话说到这里,本来把该讲的话都已经讲完了。结果,彭总有一种想给冬子送彩蛋的冲动。他还专门为冬子上了一堂账务与税务知识。
彭总在滔滔不绝的讲述中,内心有一个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