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139章 有钱也不一定是好事(2/3)

于是顺理成章的按照美元进行计价谈判。

不过,随着谈判越来越深入,我想隐瞒我的真实身份已经做不到。

再怎么说我也要跟对方见面,白纸黑字的去签合同,甚至还要提供自己的银行卡去收款。

就像老妈你说的那样,当这些人发现你儿子我居然不是纽约人的时候。

他们立马找国内的公司跟我洽谈,并且把最初商量好的400万美金,直接换成了400万人民币。

听上去都是400万,可是这汇率差整整差了8倍之多。

差这么多钱,你儿子岂能心甘情愿...”

苏安说到此处,假模假式的又喝了一口水。

而喝水的时候,偷偷观察父母脸上的表情。

这么粗糙的解释...

能相信吗?

“后来呢?

“相不相信暂且放到一边,苏安的老妈想听到完整的故事。

“后来?

后来,我肯定不同意啊!

毕竟差出了2000多万,这么大一笔钱都够咱们后半辈子衣食无忧了。

我当时就跟他们说,之前谈的好好的,马上都要用400万美金的价格去签约了。

现在却突然间反悔,是不是代表着贵方毫无诚意。

我当时就告诉他们,要么就用400万美金的价格去签约,要么我宁可300万美金卖给其他公司,也不再跟你们继续合作下去。

当时,他们一听我还有其他的潜在买家,一天不到就乖乖的跟我完成了签约。

这不,汇率结算完毕再加上扣税之后,我还剩3000多万。

“苏安为了圆一个谎言,不得不堆积出更多的谎言来完善之前的漏洞。

父母亲到这里之后,显然是有些要相信的苗头。

因为接下来二人所说的话,已经不在跟金钱有任何的牵扯。

“你说咱们家也没个人玩音乐,祖上的那些人也没听说过有出过这方面的专才。

我听咱们村里的老人说起,你们老苏家还是地主的时候,那可是全县第1户买的那个...

那个带着大喇叭放黑唱片的那个音乐盒。

“老妈突然间想起以前村里老人,说过的一些老苏家还是地主时期的趣闻。

而这番话说完之后,苏安老妈摸着儿子的头开心的说道:“你说我这儿子脑子到底是怎么长的?

别人写不出来的歌,咱们家孩子跟下饺子似的,想写多少就写多少。

对了,我记得我小时候学过打快板,还学过几句小曲儿。

听说都是老年间,村里的那些人外出要饭时唱的歌。

当时,大家都夸我唱的好。

是不是我身上有音乐细胞,然后全部遗传给了儿子?”

老妈突然间说出的这一段话,让苏安有些忍俊不住。

你自己都说是小时候学过快板,还唱过几句小曲儿。

一个大人哄着小孩唱歌,不夸你唱的好,难不成还给你指出一大堆毛病。

这话,苏安也只是在心里面想想罢了,可不敢当着老妈的面说出口。

这要是说了出来,岂不是等着要挨揍。

“是是是...

肯定是这样的。

还记得我上初中的时候,我说要买录音机学英语。

而买回来的录音机,除了学英语之外,更多的时间都拿来听流行歌。

当时,老妈可不像别人家的家长对我发脾气。

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好像对音乐突然间开了窍。

很多歌也就是这两年写出来的,只是一直没有拿给别人看。

直到这次去京城上学,也明白是时候要给家里分担一点。

本来我没指望卖这么多钱。

对我来说,写的这几十首歌,全加起来能卖个100万就非常满足了。

到时候拿着这100万改善咱们家里的生活,爸妈也就不用那么辛苦的去干活。

只是没想到...

或许,是我从小地方来的,没那么大的眼界,也没那么大的胃口。

好在是对方主动报出来的价,当时真的把我给吓到了。

我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写的歌会有这么的值钱。”

苏安赶紧去拍自己老妈的马屁。

只要父母高兴,转移话题不再过问,那今天这关就算顺利通过。

一听苏安聊起当年学英语的事儿,老妈的脸色有些阴阳怪气的阴晴不定。

明明说好是要学英语,买回来之后整天却听任贤齐。

要说不生气,估计鬼都不信。

不过,好在那个时候没有对自己孩子拳打脚踢。

要是把这脑袋给打坏了,也就写不了这么多值钱的歌,自然也就不可能挣得这么多钱。

更加不可能,给村里干这么大一件事。

就连自己的娘家,也是连同着沾光。

为人子女,尤其是作为女儿。

一旦出嫁之后,很多事情都未必能够在第一时间帮上忙。

家里的一切完全仰仗几个哥哥嫂子。

顶多在事后的时候拿一点钱表达一下心意。

也正是因为如此,如今儿子给娘家的村子里修路这事儿,那可是给自己家人大大的长脸。

等过两天村里的路开工之后,就要准备回去一趟看一看。

这一次的回家,注定会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

“既然你真的有这么多钱...”

确认儿子真的有这么多钱之后,虽然很是开心,可是这种开心连几秒都没有坚持到。

今天晚上的饭桌上,副县长一直想要夫妻二人给个准话。

看来,对方一定是不达目的不罢休。

现在每个县都在招商引资,可是作为一个交通不便利的小县城。

很难想象,会有商人来这里投资办企业。

投资办企业,一定会采买各种原材料,然后把生产出来的东西运输到市场上去售卖。

而小县城之中,除非是做农副产品,否则的话就要面临着从外县采购的局面。

如果是这种情况,从外面采购运输过来,生产完毕之后再运输出去。

这一来一回的运输成本就会让产品的价格大增。

既然要从外面运输过来,为什么不直接在原料的生产地投资设厂,为什么非要跑到这交通不便的小县城?

难道这笔账是不会算吗?

正是因为大家都会算这笔账,这些年就没有像样的投资。

而且更有意思的是,一年前来了几个南方的大老板考察,说是要准备投资上千万搞农副产品的加工产业。

然而,某天晚上,这几位大老板所住的招待所,突然间被临时查房。

据说,因为不正当男女关系被铐了起来。

然后...

就再也没有然后了。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