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村里这钱我出了(2/3)
“有老人放下手中拿着的一个马跟一个炮,回头看了一眼苏安调侃的说道。
这人的话刚落音,有人就在旁边拿着自己的大烟锅,往自己脚底板开始磕烟灰。
一边磕烟灰,一边笑着说道:“年纪轻轻的就这么多心眼了?
你就跟大家伙儿说说,挣了钱又不是什么坏事儿。
你让大家心里有个底儿,得到一个准确的数!
到时候这十里八乡未嫁人的大姑娘小丫头,还不排着队等着你去提亲。”
“老孙头,你以为这还是你们年轻的时候啊?
大姑娘小丫头等着别人去上门提亲。
你回头瞅瞅,看见那个站在路边儿,穿着粉色衣服的小丫头了吗?
不等十里八乡的大姑娘小丫头知道准信儿,聪明的丫头片子,早就把苏安这小子拿捏在手里了。”
有人在苏安没来到小卖部之前,就已经注意到了,在路边拉拉扯扯的这对小情侣。
只是,最初隔得有点远,并没有看清楚这两个人到底是谁。
“是吗?”
老头说着话颤颤巍巍的站了起来向苏安来时的方向望去。
“别看啦!
也别为你们家重孙女操心了。
再说了,就你们家那孙女儿今年刚上初中...
你啊!
还是赶紧看看这步棋下哪吧?”
有人出声调侃着这位老孙头。
听到有人说起苏安有了对象。
无论是打扑克的人,还是下象棋的人,一个个都赶紧回头望向陈文洁所站立的方向。
此时,虽然陈文洁看不清楚每个人的脸上,都是什么样的表情跟眼神?
可是那么多人集体望向自己这边,陈文洁还是能够清清楚楚的分辨出来。
“...”
被那么多人行注目礼,陈文洁尴尬的侧过身,不再望向村口的方向。
“瘦高瘦高的,看上去还不错,挺苗条的!”
由于距离很远,大家并不能看清楚陈文洁的五官。
不过,虽说现在已然是转凉,但好在还没有入冬。
没有臃肿的服装遮掩,大家自然能够清清楚楚的看到陈文洁的线条。
“这姑娘是京城来的?”
有七大姑八大姨开口询问道。
“咱们县本地人,我以前的初中同学...”
苏安不给大家想象的空间,很直截了当的戳破一切。
“还以为是从京城领回来的媳妇儿呢!”
一听说是本地人,有一半的人失去了好奇心。
在这一刻,如果是一个京城来的姑娘,大家的好奇心跟话题度,显然会提高数个等级。
要是,带回来的是个洋妞...
“苏安也到了谈对象的年龄,这没什么大惊小怪的。
快说说,你到底挣了多少钱在外面?
“听到是本地人之后,很多人又把关心的话题转移到,苏安到底挣了多少钱这件事上。
果然,这话一出,陈文洁明显感觉到自己身上的目光减少了很多。
苏安感觉无论如何都躲不过去,既然如此那就回复一下。
“我可不是有意隐瞒大家,只是这其中的细节,一两句话还真解释不清楚。
我就给大家打个比方吧!
我写的这些歌,那些歌星在一般的场合去唱,假设我能挣100块钱。
要是这些歌星被一些大企业邀请,去参加个什么公司开张,又或者是公司年会。
他要是唱我的歌能挣500块钱。
万一...
有一天我这些歌上了春节晚会,到时候我就能挣1万块钱。
所以说,我能挣多少钱,取决于我的歌在什么地方唱?”
苏安没有去解释专辑的发行量,以及复杂的各种版权。
而是用一个上到八十八,下到三岁半的小朋友都能听懂的比喻。
“苏安的意思,就是那个歌星越红,甚至红的能上春节联欢晚会,他写的歌就越值钱。”
有人在旁边还为苏安解释了一句。
“哦...”
老孙头一边给自己的烟锅添加新的烟丝,一边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
“那你小子写的那些歌,是卖给大明星了呢?
还是小明星?
要我说,你小子要是有这份才华,就干脆直接给刘德华他们那些四大天王写歌。
只要这些人去唱,你是不是就发大财了?”
有村民很热情的给苏安介绍发财之路。
只不过介绍这条发财之路的时候,还不忘咧着发黄的大板牙嘿嘿发笑。
“我也想啊!
这不是没机会吗?
更何况,我这样的小人物怎么可能攀得上四大天王。”
苏安一副很无奈的样子。
“唉...
话可不能这样说。
我上次去京城的时候,车站买了一份杂志。
上面说,四大天王在没有成名之前,还没咱们这些人过得富足呢!
他们在你这个年龄段的时候,未必有你这样的成就跟才华。
要我说,你小子很有可能成为咱们村第1个挣上千万的人。
到时候,你要是成了千万富翁,可别忘了咱们村的乡里乡亲。
大家伙不图你什么,就是...
你看那个墙上,上面不是写着要想富先修路吗?
等你有钱了,你能不能给咱们村把这路修一修?
什么柏油路,那个太贵了咱们不要。
给村里修一条水泥路就行,跟县城的那条公路接上。
要是,能往山里面修一修,大家伙开个三轮车进去种地也就方便了。
这每年一到雨季的时候,只要一下雨,山里面的路就冲刷的人都走不了。
这要是修上一条直通山里面的水泥路,我不管别人怎么想,我一定给你立碑刻字,把这份恩情传给咱们村的子子孙孙。”
一位两鬓斑白的大爷,两只眼睛炯炯有神的看着苏安,语气十分认真的说道。
大爷当然明白,修路这种事儿应该是村里,乡里,县里去管。
可是,作为县城边上的村子,都没办法修上水泥路。
足以证明这个县的财政是多么的薄弱。
对于村民们来说,虽然每个家庭都有外出务工人员,可是村民的很大一笔收入依旧来自于土地。
也正是因为家家户户都有外出务工人员,留守下来的人要么是老人,要么是小孩,要么是妇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