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四千三百三十五章 “微光计划”

吴浩深邃的眸子里,是棋局上落下的又一枚重子。

它无声地划过天际,向地面倾泻着无形的数据洪流,将那些被遗忘的角落,温柔地揽入一个名为“星链”

的怀抱。

然而,光所能照亮的,也必然包括其下涌动的暗影。

“生命之树”

的溃败并未让所有对手收手,反而催生了更狡猾的猎食者。

一个由老牌金融资本、隐秘的数据掮客和部分地方保护势力松散结合的“暗池联盟”

,开始利用星链协议本身的开放性,进行规则内的“合法”

侵蚀。

他们不再正面攻击,而是像藤蔓一样缠绕生长,通过控股或扶植大量中小型应用开发商,在星链生态内构建起一个个“数据孤岛”

和“服务闭环”



用户在这些“岛内”

的行为数据被悄然截留、分析、打包,用于推送更具成瘾性的服务或更高利润的产品,无形中掏空着星链致力构建的开放、共享价值。

陈峰将这种侵蚀比喻为“数字动脉粥样硬化”

——看似每个节点都连接着,但数据的自由流动和价值交换正在被一点点阻塞。

吴浩站在顶楼,看着全息星图上那些代表异常数据流向的、细微却顽固的灰色斑块,眉头微蹙。

这不再是技术攻防战,而是一场关乎生态健康、用户心智和商业伦理的持久消耗战。

“爸爸,那颗星星累了么?”

女儿不知何时靠在他腿边,仰着小脸问。

她感觉不到父亲肩上的无形重压,只看到那颗“星星”

(卫星)似乎不如刚才明亮。

吴浩俯身将女儿抱起,让她能更清晰地“触摸”

那片虚拟星空。

“它没有累,它只是在思考,如何把光送到更需要它的地方。”

他轻声说,这话既是对女儿的解释,也是对自己内心的叩问。

纯粹的开放,若缺乏有效的治理和正向的激励,是否会最终导向混沌与割裂?

答案,依然在技术与人性的结合部。

星火科技没有选择封杀或强制手段,那违背开放的初心。

吴浩启动了“清流计划”



一方面,联合全球顶尖的学术机构和独立评测机构,建立了一套基于星链协议的“数据健康度”

和“服务价值”

认证体系,为那些真正保护用户隐私、创造社会价值的应用打上“清流”

标签,并在流量分发和资源匹配上给予倾斜。

另一方面,推出了面向开发者的“星火成长基金”

,不以股权为要求,而是奖励那些在普惠教育、乡村医疗、环境保护等领域做出实质性贡献的创新应用。

这就像在一片自由生长的森林里,为笔直向阳的树木提供更多阳光雨露,让它们自然长得更高大,从而抑制藤蔓的无序蔓延。

赵明阳的“极光智联”

成为了首批“清流认证”

的受益者。

他的团队开发的“无障碍家居互联套件”

,帮助了数百万视障和老年用户更便捷地生活,虽然短期利润微薄,却获得了星链生态巨大的推荐资源,品牌美誉度和用户忠诚度飙升。

他站在新品发布会上,感慨道:“我们现在明白了,商业的成功,不是看你圈占了多少数据,而是看你为这个世界连接了多少温暖。”

与此同时,那个曾因供应链断裂而焦头烂额的“晶屏光电”

李强,则在“星火成长基金”

的支持下,启动了一个更大胆的项目——“微光计划”



他利用星火科技授权的底层技术和自身生产工艺,制造出了成本极低、功耗极弱但足够耐用的电子墨水屏标签和简易传感器,像撒种子一样,将其投放到广袤的农田、偏远的牧场、古老的村落。

这些“微光”

节点,收集着土壤湿度、牲畜健康、手工艺品库存等最原始的数据,通过星链网络汇聚,帮助农民精准灌溉、牧民预防疫病、手艺人对接全球市场。

李强站在一片刚刚安装完传感器的试验田边,对吴浩说:“吴总,我以前只想把屏幕做得更炫、更弯。

现在才知道,能让老乡们因为一条准确的气象预警而保住一年的收成,这屏幕发出的光,才是最有价值的。”

开放生态的自净能力和创新活力,开始显现。

那些依靠信息不对称和用户沉迷牟利的“数据孤岛”

,在“清流”

应用的对比和用户用脚投票下,逐渐失去了生存土壤。

“暗池联盟”

的侵蚀,在一种更宏大、更健康的生态力量面前,显得苍白无力,最终悄然退潮。

然而,宇宙的法则似乎是,解决一个旧问题,总会迎来一个新挑战。

当星链网络连接超过三十亿设备,覆盖了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时,一个前所未有的、关乎“存在”

的议题,浮出水面。

星火科技最前沿的“意识交互实验室”

里,一项代号“心桥”

的研发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他们基于对脑电波和神经信号的深度解读,开发出了能够捕捉人类模糊意念、并将其转化为初步数字指令的交互界面。

最初的应用方向,是帮助重度渐冻人、闭锁综合征患者等无法通过语言或动作与外界交流的人群,重新建立沟通的桥梁。

第一位志愿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画家,因车祸导致全身瘫痪,只有眼球能微弱转动。

通过“心桥”

系统,他成功地仅凭“想”

,就在屏幕上画出了一道歪歪扭扭却充满生命力的蓝色线条。

那一刻,在场所有研究人员都热泪盈眶。

但这项技术的潜力远不止于此。

它触及了一个敏感而危险的领域——意识的数字化映射,乃至某种程度上的人机融合。

消息不胫而走,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滔天巨浪。

伦理学家担忧这会模糊人与机器的界限,消解人的独特性;宗教界质疑这是对造物主权威的僭越;社会学家害怕这会加剧不平等,形成“强化人类”

与“自然人类”

的鸿沟;而各大科技巨头和军事机构,则看到了其中蕴含的无法估量的商业价值和战略意义。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