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四千三百三十章 深渊与星光(1/2)

原来,早在三年前,吴浩就预见到地球资源争夺的白热化,秘密投资了太空采矿项目。

如今,这颗暗棋成了破局关键。

一周后,“深空探索”

宣布成功从近地小行星获取高纯度稀有金属。

星火科技不仅解决了供应链危机,更以低于市场价30的成本,获得了足以支撑五年的原材料储备。

“奥林匹斯联盟”

的第一次合围,就这样被悄然化解。

然而,真正的危机才刚刚开始。

“观星台实验室”

再次传来警报:星链协议的核心层发现致命漏洞。

一种名为“深渊”

的病毒正在悄然蔓延,它能绕过量子加密,篡改物联网设备的底层指令。

“最可怕的是,‘深渊’有学习能力。”

陈峰面色凝重地汇报,“它正在模仿我们的AI防御模式,每一次攻击都在进化。”

第一个受害案例出现在北欧。

某医院的智能医疗系统被“深渊”

入侵,数百台生命维持设备出现异常波动。

尽管星火科技的技术团队及时介入,避免了伤亡,但舆论已经哗然。

“科技巨头还是致命杀手?”

——类似的标题席卷全球媒体。

吴浩站在母亲病房外,看着医护人员例行检查。

母亲手腕上的智能手表,此刻像一枚定时炸弹。

他第一次对自己的技术产生了怀疑。

“儿子,”

母亲不知何时醒了,轻声唤他,“记得你研发的第一个智能药盒吗?”

吴浩点头。

那是二十年前,为了提醒健忘的母亲按时服药,他在车库熬了无数夜晚做出的简陋装置。

“它经常出错,有时一天响十几次。”

母亲微笑,“但我知道,那里面装的是你的心意。”

她抬起手腕,轻轻触摸手表:“技术就像孩子,会犯错,会跌倒。

重要的是,我们如何教它站起来。”

吴浩握住母亲的手,眼眶湿润。

那一刻,他明白了自己的责任。

回到总部,他启动了“星光计划”

——开放星链协议的所有底层代码,邀请全球白客共同修补漏洞。

同时,他亲自飞往北欧,向受影响的患者家属鞠躬致歉,承诺承担全部责任。

真诚,是最好的防火墙。

“深渊”

危机反而成了星火科技的转机。

全球数万名技术专家参与“星光计划”

,不仅修复了漏洞,更让星链协议进化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最新版本的协议中,吴浩引入了一个革命性概念——“科技共生”



每个使用星链协议的设备,都成为网络中的一个细胞,既能独立运作,又能协同进化。

“极光智联”

的智能家居开始与“昆仑集团”

的车载系统无缝对接;“云舟健康”

的医疗数据在患者授权下,为星火科技的AI诊断提供学习样本。

甚至连曾经的对手“星环数码”

,也宣布全线产品兼容星链协议。

“奥林匹斯联盟”

的壁垒不攻自破。

“硅谷巨人”

的董事会连夜召开会议,最终投票决定加入星链生态。

史密斯在发给吴浩的邮件中写道:“你证明了,开放比封闭更有力量。”

然而,吴浩的目光已经投向更远的地方。

在星火科技的年会上,他展示了“方舟计划”

——一个面向发展中国家的普惠科技方案。

搭载简化版星链协议的智能设备,成本仅为传统产品的十分之一,却能为偏远地区提供教育、医疗和通信服务。

当全息投影展示非洲儿童通过AR技术学习天文知识时,台下响起了持久掌声。

那些孩子眼中的星光,比任何技术突破都更加动人。

年会结束后,吴浩独自来到总部顶楼的天文台。

这里是他的秘密空间,巨大的天文望远镜指向深邃夜空。

陈峰悄然走近,递上一杯热茶:“‘观星台’刚传来的消息,‘奥林匹斯联盟’正式解散了。”

吴浩轻轻点头,目光依然停留在望远镜中的猎户座上。

“知道为什么我执意要建这个天文台吗?”

他忽然问道。

陈峰摇头。

“小时候,父亲常带我去郊外看星星。”

吴浩的声音很轻,“他说,人类在宇宙中如此渺小,正因为渺小,才要互相照亮。”

他调整望远镜焦距,一颗人造卫星正划过天际:“技术就像这颗卫星,它本身没有温度。

但当它传递着母亲的健康数据、孩子的求知渴望、陌生人之间的关怀时,它就拥有了温度。”

远处,城市的灯火如星河般蔓延。

每一盏灯背后,都可能连接着星链网络,都可能有一个正在被科技温暖的生命。

第二天,吴浩宣布成立“星火基金会”

,将公司每年利润的30投入科技普惠项目。

在成立仪式上,他没有谈论技术参数或市场战略,而是讲述了一个故事: “我母亲手术后的那个夜晚,医院的智能监测系统突然报警。

不是因为她情况恶化,而是系统通过学习数千万病例数据,预测到了一种潜在风险。

医生及时调整了方案,避免了一次危机。”

他停顿片刻,目光扫过全场:“那天我明白,我们研发的不是冷冰冰的机器,而是守护生命的哨兵。

这,才是科技应有的样子。”

三年后的一个清晨,吴浩带着刚满五岁的女儿来到星火科技新建的“未来体验馆”



小女孩兴奋地跑向全息投影区,与虚拟的恐龙嬉戏。

“爸爸,它好像真的!”

女儿惊喜地回头。

吴浩微笑地看着她。

这个诞生在星链协议成熟时代的孩子,将永远把这种人机交互视为理所当然。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