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第三百三十九章 梅先生访美(一)(2/2)

结果,梅剧团成员很自制、自重、自爱,在锁箱查验时,没有一点私货,保证了在丑国入关、验货期间,也没有任何麻烦。

除了齐山茹之外,此行还有一位重要人物,也是另外一位帮助梅兰讲述京剧故事的功臣是张春鹏。

他于1910年成为第二届庚子赔款学生,入读丑国克拉克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后,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于1915年获得文学硕士和教育学硕士学位。

1916-1918年在南开学校任职,1919年再赴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1924年获得教育学博士。

1923回国,担任水木大学教授兼教务长,期间认识了梅兰,并参与了梅兰访美的一些咨询事宜。

不过这次,张春鹏并不准备与梅兰同船赴美,他先行赶赴纽约打前站,同时也要到哥大领取自己的博士学位。

在出发前,张明确告诉梅,只有极少数丑国人能看懂他的京剧,大部分时候,都要面对“观众对演岀的各方面多少有些茫然”的情况。

梅当即邀请张担任梅在丑国演出的总导演,这是梅剧团第一次建立了导演制。

相较于齐山茹,张春鹏更加了解丑国文化,更懂中美戏剧的异同,也更具有学术水平和国际观念。

《纽约时报》曾经评论道:

张关于中西戏剧的比较,十分通俗易懂,因为他说,尽管华夏戏剧的音乐是“乐器更少、音调更少”,但华夏音乐希望每个音调都有“更多的个性和意义”。

其实不用人说,自己想想也知道,这个时候的百老汇和梅兰互相之间毫不了解的事实。

恐怕只有张春鹏既了解百老汇,又了解梅兰。

张相信丑国观众能够接受熔歌、舞、剧于一炉的华夏爱京剧艺术,“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能够互相补充”。

京剧与西方戏剧虽然有着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但是仅凭直觉,西方观众完全能够欣赏京剧艺术。

尤其是张春鹏的英文水平可以帮助梅兰对外代言,这是齐山茹不能企及的能力。

当梅在丑国首次公演时,张春鹏必须身穿燕尾服首先登台,用英文介绍华夏戏剧的组织、特点、风格和动作所代表的意义。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