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章 兵符(1/2)
“李先生,元帅真的死了?”
远落远远瞧着送葬的队伍,心底似乎有些沉淀——那日便是他捅了君寒一刀。
“你们不是就想刺杀他吗?
现在如愿了,不好吗?”
李天笑坐在树梢,但有但无的扫了一眼树底下的孩子们。
“原本是觉得他很可恶,但是……”
那个少年讲不下去了。
因为这三个少年很喜欢性情温和又豁然的李天笑,所以为他的遭遇而打抱不平。
“但是现在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了吗?”
“嗯……”
那三个少年齐刷刷的并坐在树下,怏怏的点了头。
李天笑抽搐似的扯了扯嘴角,天上絮云撕开了一条漏光的缝,乘着飞雪悠悠飘落,正好落在他清逸的脸上,如旭日笼云,浅愁薄忧却不足以遮掩他本身面容的美好。
“元帅的葬礼能得师兄大驾真是倍感荣幸呐。”
树下三个少年齐刷刷惊起,李天笑悠然一挪眼,便瞧见百里云闲然自得的坐在另一枯树梢头,很欠揍的冲这边挑了个戏谑的笑容。
“总头大人是来寻仇的?”
李天笑淡冷冷的问,百里云抱着手,“没错,你们真把我家元帅祸害死了,不拖把你们下去陪葬的话,我实在心疼我家元帅。”
“百里云!
刀是我捅的,你要杀要剐冲我来,便找他们的麻烦。”
一段时间不见,那个少年胆倒是肥了不少。
百里云悠悠挪眼瞧下去,却见那少年上身绷得一派正肃,两腿却在不住打抖,大雪里站得风雨飘摇,还有点可怜。
听了百里云这“明晃晃”
的威胁,李天笑反而无动于衷,甚至连原本尚且打量着他的目光都悠悠的收了。
半点杀气都没有…… 毕竟李天笑跟他朝夕相处了二十多年,这货什么德行他太清楚了,虽然如今变得十分天打五雷轰,但不过就是比以前更贱了而已,不打扰李天笑识别。
“元帅要真是一个少年就能送上西天的,那死八百次都不够吧。”
李天笑轻轻松松的识出了百里云的“阴谋诡计”
,便又挪过眼去,“你到底在计划什么?”
百里云不动声色的功夫亦是练到了极致,即使已经被这么明晃晃的揭穿了,也还能稳着镇定继续扯犊子:“兵符都交了,坑都挖好了,你说谁闲着没事会真把自己往坟里搁?
就算是那头狼也总有嫌晦气的时候。”
“……”
李天笑无奈的吹了口气,正好吹开了一片意欲落颊的雪花。
“师兄本该在外头避难,好端端跑回来做甚?”
“你说谁避难?!”
那下头的少年又叽叽喳喳的群起抗议,却被百里云一记森冷目光给按灭了一头毕露的锋锐。
百里云颇嫌弃的横了那三个少年一眼,“你这三个小崽子再不收拾,迟早要出**烦。”
“你管得着吗?”
李天笑也没给他好脸。
“你现在还我一个元帅我就管不着。”
李天笑见此人着实厚颜无耻,便忍无可忍的飞了一封书信过去,“自己看!”
此信乃是寒山镇寄来的,由镇长寒山寂亲自执笔,写明了君寒的去向。
“嘁……”
百里云遥遥一个白眼翻上天,嘴欠的又开始恶损:“早知道就该趁这三个小崽子不安分的时候过去补两刀,这会儿往土里一埋就真清净了。”
“……”
信上简单交代了君寒前往北境的目的,且写信人有意请李天笑协助君寒查明真相。
难怪这货挂了一脸“逼良为娼”
的要死模样。
“那个少年的灵息很特别。”
百里云似乎是专心的阅着信,于是便明目张胆的送了李天笑一脸敷衍:“哪个?”
李天笑也真有那好耐心再重复一遍问题:“那个说是元帅徒弟的少年。”
“他的确是元帅的徒弟。”
“那四个人之一?”
百里云重又将信叠起,掷了回去,“看不出,你对元帅还挺了解的嘛。”
这种天下皆知的事谁用得着特意了解!
“现在只有三个人了,”
百里云悠悠一叹,“还有一个人,只能留在阁里。”
这四人中的老大名唤影落,鬼曳的傀儡术就是跟他学的。
此人非是武斗派,但灵势却是出奇的强大,控魂之术举世无双,只可惜身体不好英年早逝。
—— “元帅”
的灵柩被埋在九鼎山之巅,墓旁搭了个简屋,供鬼曳“守丧戴孝”
。
此地正处整个黎州的灵源之地,循势便可探触这方圆百里的灵息。
元帅出葬当日,丧钟鸣彻,皇上亦下了休朝诏令,以悼元帅。
说是哀悼,实际还不是该做什么做什么,也许文武百官倒是会借着这个机会担忧一下外敌,但陛下却是毫不为所动,免了一天的早朝还正好能趁热打铁,跟北燕王商讨一下铁麟军兵符的归属。
吏部尚书将帅府移送来的兵符交还给陛下,金师院等着收兵符回去复检,便也立候在殿上。
小皇帝大概是头一回看见铁麟军兵符的实物,便也毫不敛藏好奇的翻来覆去打量了好几遭,最后才轻描淡写、理所当然道:“日后此符便交由皇叔保管吧。”
也在殿上的吏部尚书差点被吓掉下巴,高统首却是见怪不怪的稳住了心弦。
这可是掌管大黎最强军队的兵符啊!
咋能说的跟赏朵小花似的呢?
交兵权这种事再怎么着也得慎重考虑多方权衡吧?
眼下近无战事远不讨伐的,用得着这么着急吗?
北燕王却郑重的一礼,接下了这朵“小花”
。
吏部尚书也是辅佐了先皇半辈子,昔年先皇赐给君寒兵权时这位大人亦曾进言劝谏过,但先皇却有自己用人的度数,识人之力亦为群臣敬服。
如今这位呢,赏什么赐什么却全是照的喜好,仿佛天真的以为这天下没人会写“欺君”
二字。
却也着实是个小白眼狼!
想丞相与元帅两位大人费心费力给他安邦稳朝,好容易磕磕绊绊的给他看大了,结果现在可好,一位抱恙告假、一位撒手人寰,皇帝却跟个没事人似的,问候都不带问候一句。
吏部大人越想越揪心,忍不住蹙着眉摇了摇头,高统首见之,便轻咳了两声,尚书大人一惊回过神,便不动声色的收起了思虑,眼不见心不烦似的,沉颜站作一尊石像。
高统首向来不会过问政事,作为朝廷的铸炼师,只要干好份内的事即可。
不多会儿,陛下便将兵符递交给高统首,随后便挥退了这俩碍事的主。
这等闲时也并不搭话的两位大人一路相伴走出宫禁,路上自然也就免不得交谈几句。
先开口的自然是不属于闷葫芦一类的吏部尚书大人:“若大权全交至北燕王手中,情况大概也不会比两位大人掌权来得好。”
高统首听罢,下意识四下张望了一眼,“宫禁之内,大人还是少说两句的好。”
“哼,”
尚书大人也是个铁腕子的文臣,对尔虞我诈这些事似乎天生有种不畏阴邪的气场,“说不说的又有什么分别,倘若大势已成,你我又能如何?”
这话倒也磕进了高统首心坎里。
就算他再不关心朝政,眼下也不得不为丞相与元帅感到心寒。
两位大人在宫门外相对辞礼罢,高统首便目送着尚书大人的马车远去,然后才披着风雪独行回金师院。
大雪镀了满地素银,街路上已鲜有人迹往来,只不时有身披金甲的巡队穿路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