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51 名额(2/2)

百姓呢,也过得不是很好。

就如沾到太子腥气的,便株连了数百家,不会让勋贵去挖矿,或处死或流放,其家也被抄。但抄来的财产不是上交朝廷,而是被李怀忠或柳招,或他们手下的亲信瓜分了。就如叶宏被柳招与魏天王处死,叶宏贪污来的巨大财产,一起进入了柳招的腰包。

这种风气下,官员如何能保持清廉。

水满则溢,月满则亏。

看似大唐繁花似锦,实际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几年前,柳秀离开大安城时还不太严重,隔了几年回来,能明显地嗅到那种衰败的味道。

庆隆初年,那时唐皇还行,又经过几任能相的治理,打下了一个好底子。上层的波动,暂时未影响到底层百姓。至少柳秀去蒙南时,大唐还是一片繁荣景象。柳秀这次回来,已经看到唐国乱象开始影响到普通百姓了。

“你这么做,朝廷如何能堵住悠悠众口之嘴?”

朝廷会在乎悠悠众口之嘴?

柳秀不好与魏天王较真:“魏公,那让我如何?将元石上交朝廷?”

“这个不用,但朝廷须增加三十个名额。”

“魏公,除了五个卖出的名额外,余下的包括我大哥,宋毅将,郭毅将,于副毅将,我不可能进入军中为将了,载培他们等于是替朝廷载培人才。”

“朝廷增加三十个名额,岂不也是替朝廷载培人才,至少比你更少了私心,为何皆是罴毅营的毅将,副毅将?”

“我……”

“若不是你将名额拍卖,群臣又如何会闹到陛下面前?”

柳秀的做法确实有假公济私的嫌疑,抓住了把柄,柳秀只好答应。

李平问:“陛下真不顾你死活?”

注:唐代金银不是货币,一般比例大约为1:10:10000,宋代金银才勉强称为准货币,由于宋代比较富裕,对金银消费大,加上不停地向外进贡岁币,兑价比更高,特别是南宋。明代后期货币严重混乱,朝廷带头铸劣币,虽然倭国涌进来大量银子,整个明朝看上去还是缺银子,特别是崇祯年间,一钱便当数百文(这个家伙有骨气,心地不错,也可怜,但治国真不行),购买力却很有限。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