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80章(2/3)

天子不昏,便是狠了。

这是十分无奈的一件事。

言尚只好另说他事:“……可是如今李氏已经被打压回金陵,眼看着短期内也成不了太大气候。

我们却仍和乌蛮结盟,我看虽然朝廷中不希望公主再嫁乌蛮的朝臣很多,但真论起战争,八成臣子都是反对战争的。

“这却是为何?

我大魏军队,竟不敌乌蛮小国之兵力么?”

刘相公道:“确实不敌。”

言尚惊愕。

虽然从几日翻找资料中,他隐隐觉得大魏兵力似乎不像他想象的那般无坚不摧,但是说大魏打不过乌蛮,也太可笑了。

刘相公看他一眼,就知道他在想什么,道:“不是打不过,如果倾全国之兵,小小一个乌蛮算什么?

而是可以不打,为何要开战?

素臣,你要知道,战争一旦开始,朝廷各部要承受的压力非比寻常。

何况只要战争开始,受苦的都是百姓。”

刘相公道:“一场战争下来,寻常百姓死多少,世家在其中死多少……我大魏农事为重,不比乌蛮的游牧为生。

他们要靠战争来养一国,而我们大魏没必要。

结盟,是当时最好的选择。”

言尚却道:“老师说这些,我自然知道。

只是如果我们打得过乌蛮,这些问题都能解决。

我所诧异的,是为何我们打不过,或者说要牺牲太大,才能打得过?”

刘相公回头看他,笑:“这个答案,你来告诉为师。”

言尚一愣,然后拱手拜,接受了老师这个考验。

----- 余下来数日,言尚便不断来往于兵部、鸿胪寺,和中书省之间。

兵部本是秦王管的,秦王见太子的人频频来兵部找资料,心里也警惕十分,怕太子是来兵部挖人。

而言尚话里话外问的都是乌蛮战力,让秦王更是警惕,忍不住多想:为何一直问和乌蛮打仗的问题?

难道太子想开战?

太子疯了吧,为了一个暮晚摇要开战?

就连太子都疑惑地找言尚问了话,言尚说是自己老师的考验,太子也跟着半信半疑。

太子是不愿意暮晚摇去和亲,这一走,就失去了南方以金陵李家为首的世家助力……但如果要打仗,太子也是不愿意的。

言尚倒是巴不得局势更乱些,太子和秦王互相猜忌,又有各国使臣派人去追慕暮晚摇……这么乱的局势下,和亲一时都是达不成的,给他争取了很多时间。

而言尚自己不断往返中书省,去回答老师的问题。

第一日他说:“我大魏兵力弱,是因世家和皇权之争中,双方排除异己,改了边军制度,不断更换将才,致使将军和士兵彼此不熟,毫无合作。

打起仗来,自然实力大损。

而必须要用自己的人换上世家多年选出的将才,却发现己方不如世家,连战连败。

可陛下又不可能重新让世家的将才上位,所以就这般僵持着,等新的将才成长起来。

“但是边军调动如此频繁,如何才能培养起将才?

“可是边军调动若不频繁,将才割据一方,又是一乱。

如此多方原因下,致使我大魏兵力,竟不如乌蛮。”

刘相公道:“还有呢?”

言尚便再去查。

又过了一日,他来回答刘相公:“我朝兵役极重,边关却战事频繁,防御线过长。

防戍本是好事,百姓却被强留以至久戍不归。

长期下来,人人避役,不愿主动去从军。

且我问了一个叫方桐的卫士,知道他以前也当过兵,他的经历……嗯。”

言尚想起自己和暮晚摇身边的侍卫长方桐的问答。

方桐告诉他,在跟随公主之前,他也是军人。

然而兵役太重,为了家人,他不得不逃避战事,来长安谋求生路。

到了长安,因兵役中而引起的兵士地位低微缘故,长安人瞧不起如他这样当过兵士的,把他当私家役使一样任意打骂欺辱。

整个大魏的风气,一时间,竟是以府兵为耻。

方桐是不断地去参加朝廷办的武考,又不停地走了各方门路,才能到公主身边任职。

然而就这样,他为了跟公主去乌蛮,又和家中刚成婚的妻子分离数年,近日一家才团聚。

想到此,言尚心中低落,知道这又是一个无解的问题。

因兵力弱,所以兵役重。

而因兵役重,兵士地位低,又导致兵力弱。

整个制度,都是有问题的。

可刘相公居然问他:“还有呢?”

还有什么,导致大魏兵力不如乌蛮呢?

言尚一趟趟在中书省和兵部之间奔波,他不停地回答刘相公给他的考验问题—— “老师,我发现朝中因争权夺利,致使老将凋零,新将又不擅兵事。

若是有擅兵事的,哪怕频频调动,都可因此而缓。

正是因为难以打胜仗,调动才会那般频繁。”

刘相公叹息:“所以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啊。”

刘相公继续:“还有呢?”

言尚愣,然后继续去查。

再告诉刘相公:“因为世间之战,骑兵天下!

只要有骑兵在,战争几乎是一面倒。

我大魏的骑兵,不如乌蛮。

乌蛮常年马上为战,他们的骑兵比我军精良。

他们还用了锁甲穿戴在身。

战场上,只要我们不能解决骑兵,不能让士兵下马,我们就很难对付骑兵。

“我去西市问过,去鸿胪寺问过,和各国使臣谈过。

我们的马种,其实还可继续改良。

我们应学习北方一些小国的养马之术,或者干脆雇佣他们帮我们养马……”

思路越来越清晰,大魏和乌蛮多年来的问题一道道摊在眼前。

混乱的局势一点点拨开云雾,变得清晰起来。

刘相公盯着站在自己书舍中的少年郎,沉默良久,不断为言尚所震撼。

言尚说的很多,其实早有人跟他这个宰相报过。

然而那是兵部那么多人多年的经验,言尚抽丝剥茧,靠自己一个人……竟能推下去。

言尚聪慧,多思,谦逊温和,人际关系极好…… 因为聪慧多思,所以能够将混乱散开的图纸一一拼到一起,拼出一个真相;因为谦逊温和,所以会向智者讨教,也能拉下架子在胡市和不识字的平民、胡人聊天;因为人际关系好,所以他轻而易举在六部都有朋友,当他需要六部中任何一部的助力,任何一部都有他的朋友帮他开方便之门。

这么一个人,只有十九岁。

刘相公盯着年轻的言尚,心中撼动,心想他这个学生,会很了不起。

各方原因说到此,刘相公认为言尚已经将所有原因说透了。

但是,刘相公仍要说—— “还有呢?”

他已经不知道还有什么原因能够导致大魏兵力不如乌蛮了,然而他还是要问言尚“还有呢”



他想将言尚的心气压一压,不想事事都如言尚的推论那般发展。

一个年轻的、才华横溢的人,如果事事都在他的预料中,这于言尚的成长,并非什么好事。

刚极易折。

刘相公深知身在政局中的身不由己,他正是要趁这个机会磨砺言尚,不愿自己的小学生被日后越来越深的政务席卷,一把宝刀被生生折断。

言尚怔愣。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