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113章 连环计(1/2)

“对了朱哥,有个事儿想起提醒你句:你们公司好像还不是国家级高新企业吧?

怎么,就没兴趣弄一个?”

把刘传栋的品牌代理公司出卖给朱虎之后,冯见雄又恰到好处地补档了一句。

朱虎叼着烟,从鼻孔里喷烟吐槽道:“国家级高新企业哪那么好弄的,那么好的减税力度,谁不盯着?

可惜,实力不够,发明太少,怎么运作都只有京城市一级的高新。”

朱虎一开始会客是不抽烟的,只不过刚才见冯见雄“推心置腹”

,他也跟对方哥俩相称了,才为了表示不见外开始叼的。

他口中的京城市高新企业,档次也是不低了的。

因为京城是直辖市,所以这个市级就相当于外面的省级高新企业。

(外面各省也有评选地级市一档的高新企业,那一档级别更低、政策扶持和税收减免更少。

) 拿了京城市的高新企业之后,有一定年限,再攒攒技术成果指标,就能直接评全国级的了。

“发明太少?

怎么会呢。

我看贵公司这两年推出的新产品不少啊。”

冯见雄恰到好处地捧哏了一句。

朱虎便被这句捧哏逗起了吐槽的欲望:“新产品多有什么用?

都是款式上仿一下别人。

而且我们又搞不起材料学的实验室,新材料方面没得发明,光靠做管子能有个屁发明?

最多小打小闹稍微微调一下,弄个实用新型糊弄过去。

但是评国家级高新企业,实用新型的指标那真是屁用没有——嗨,我跟你解释个什么劲儿,你小子比我懂呢。”

冯见雄虚摆了一下手,示意朱虎打住:“话不是这么说的,朱哥,不是我说你,你就不是搞技术出身的,对发明的难度和界定太狭隘了。

其实贵公司这种情况,是很有希望的。”

“真的假的?

愿闻其详。”

朱虎终于来了些兴趣。

“首先,材料学创新不是你说的那么简单。

比如对方一种管子的pvc材质,某种成分含量60%~80%,另一种材料含量15%~25%,最后一种辅料含量5%~15%,性能描述如何如何。

你只要取其中某几个特定值的点,然后证明甚至只是说‘该组分在某个特定百分比时,物理性能有明显、出乎意料的提升’,那就有可能是一种发明了,初步审查很难看出形式上的错误,肯定会受理的。

其次,哪怕只是做管子,要让技术改良达到‘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技术进步’,那也是很容易掌握尺度的——就拿民用楼常用的排水管为例,现在很多排水管内壁是直筒子的,夜里洗澡冲厕所污水流量大的时候时候,其实噪音比较大,影响楼下居民的休息。

我就见过市面上有些排水管把靠近转角、接头的一段做成螺纹管内壁,内膛螺旋一定的角度,让水下流的噪音明显减少——这就是一个发明了。

然后你再去论证这个内螺纹线刚好是多少度角的时候,减噪静音效果最好。

把权利要求书、说明书、技术背景这些代理文案做扎实了,刷发明数量完全不是不可能。

我就跟你说句实话吧,今年3月份开会修改了《专利法》之后,高院的解释也动过了。

我估计有门道的人,帮你过这种本来悬在两可之间的发明,要容易一些。

机不可失呐,喝头口水的人,都是比跟风的人容易得利的。

兄弟就言尽于此了。”

冯见雄提到的这些措施,当然都是有法有据的,严格遵照了《专利审查指南》。

很多外行人觉得发明总得是多么重大的全新创造,似乎略微改动一下已知材料的成分比例就不算发明。

这就是一种外行人的常见误解。

在专利审查中,有一类就是明确强调:只要突破了现有的技术偏见,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技术效果。

那么即使在发明过程中投入的研发投入很少、结果的取得看上去也很偶然、是碰运气的,那也是实打实的发明。

各国专利法在这方面引用的最经典例子,就是19世纪的高锰钢发明——当初锰钢早就有了,但各国材料科学家都形成了一种认知误区:锰钢中锰含量大于2%之后,锰含量越高,刚才硬度越大,但也越脆,最后就会像玻璃一样。

结果1882年英国材料物理学家哈德菲尔德在实验中不信邪,在前人已经给出推演后,他继续重复试验4%、5%、6%……锰含量的锰钢,最后一直试到14%锰含量。

然后,他突然发现“锰含量高于14%后,容易得到奥氏体结构的锰钢,不但非常硬,而且韧性也突然出现了极大的改良拐点”



这个发明第二年就得到了英国专利局的授权。

所以,在材料科学领域,如果有人为了凑发明数量,即使是对已有已知组分的材料进行细化研究,也是有可能得到发明的。

因为大多数材料学领域的现有技术,在申请专利的时候都是不可能具体到某几个成分的具体精确比例的,而是都给出一组百分比范围。

假设某pvc管材的材质里,含有abs工程塑料60%~80%,那发明人就会写60%~80%,而不是只写一个70%——那样的话,别人来一个75%就能绕开那个70%的专利了。

但即使前人写了60%~80%,只要后人能证明说“在60%~80%之间的某一个点或者某几个点,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并不是前述一般概括所具备的理化特性。”

那么这个后人的材料就能得到发明授权了。

就像哈德菲尔德在前人“锰含量大于2%的锰钢性能如何如何”

的基础上,进一步证明出“当锰含量高于14%时,情况跟你们原来预测的曲线截然不同”

,哈德菲尔德就能拿到发明——尽管从字面逻辑上来说“锰含量高于14%”

是被包涵在“锰含量高于2%”

范围内的。

…… 冯见雄谈笑风生,一通开导,顿时让朱虎觉得拨云见日,茅塞顿开。

“哎呀老弟啊!

你这真是……仗义!”

朱虎眉开眼笑,连表情都懒得掩饰了,“老哥这些年见的搞技术代理耍嘴皮子的人也不少了,就没见过这种直接把行业内幕跟我直说的。

一个个都装神秘巴不得我觉得他们的本事多高深……”

朱虎这番话自然是有点儿自大了,因为专利代理人确实还有不少专业技能是挺高深的。

冯见雄跟他说的,只是其中一鳞半爪而已。

不过,此情此景,冯见雄也不会去反驳对方就是了。

朱虎想到兴奋处,继续往下追问:“老弟,这事儿我就给你办了如何?

你要跟我这边研发部的人怎么聊都行,看看我们公司有什么技术好挖潜贴金的。

事成之后,我绝对价钱不会亏待你!”

这都不用冯见雄揽活儿,对方就直接送上门了。

可惜,冯见雄偏偏不想接这几个单子。

这个单子,是他酝酿的一个引子,一个定时炸弹。

于是,冯见雄摆出一脸苦相:“朱哥,这事儿我是想帮你的,不过有心无力呐——你也知道的,做品牌代理,那是不用资质的,是个人都能跑这个腿。

专代至少要研究生毕业过了资格考试,或者本科生毕业工作两年后再考试。

你看我一个大三在校生、刚刚20岁,像是有资格接这个活儿的么?”

朱虎听得一脸不可思议:“蛤?

你说没资质?

这就虚了,没意思了。

谁不知道资质就特么是给人挂靠乱借的。

老子塞上图费那票客户、设计公司的,多少都没资质!

遇到正规工程找城建设计院挂个名不就是了!

你那么本事,还能被资质憋死?”

冯见雄摆摆手:“这事儿真不一样,关键是我还有些独门之秘,挂靠给别人了,难免要被人学了去的。

朱哥,只能请你见谅了——要不这样吧,你一会儿找品牌代理的时候,也可以问问,有没有人敢接你这个活儿的。

很多代理公司是专利品牌版权都做的,你只要按我说的这套把关,也算是多条路子了。”

朱虎又劝了一番,见冯见雄如此光伟正,也只好作罢。

但是内心对冯见雄的景仰和信任之心愈发强烈了。

还真是掮客界的一股清流啊。

冯见雄见状,也借机又给朱虎面授机宜了一番说辞。

…… 从飞鸿管业离开,冯见雄当天下午又赶着跑了一家。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