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107章 巧舌如簧(1/2)

东三环,燕莎附近某五星级酒店的扒房。

权此芳如约来赴冯见雄的宴请。

她在楼下报了冯见雄的名字,才被楼下守在电梯口的服务小姐引到这一层——这一层的电梯是锁了的,要服务小姐专门刷卡才可以解锁停靠在这一层。

如此私密的规格,让权此芳的内心稍许有些畏畏缩缩,不过表面上倒是看不出什么形迹可疑之处。

她来到央视一年,毕竟还是基层员工,根本没资格被人这样拉拢腐化。

“看来,人家谈黑幕交易都是来这种地方的了,真是奢侈啊。”

她心中暗忖道。

“权姐,这边。”

冯见雄轻声呼唤,把权此芳从走神中拉了回来。

她连忙碎步小跑过去,在桌边坐下。

“小冯,小田,好呀。”

“茉茉姐你也认识的,她现在是我女朋友了,我也是为她的事儿奔忙——不过别外传,对外她还没做我女朋友呢。”

冯见雄指着田海茉,对权此芳介绍道。

田海茉颇有风情地对权此芳微微点头,看着她椅背上挂着的羊驼绒呢料衣服,以及精致典雅的妆容、绝美的容貌,权此芳就是一阵自惭形秽。

“恭喜了,真是郎才女貌啊。”

权此芳上道地恭维了一句。

女服务员等他们客套过了,安静下来,才从远处走了过来,请权此芳点菜——脚步先是略重一些,有高跟鞋敲击地面的醒耳声响,随后立刻变得轻微。

这都是京城最高档酒店扒房的女服务生训练出来的惯有细节——当走进的时候,前三步响一些,可以提醒顾客有人靠近了,免得顾客临时起意又说出什么私密的话被服务员听到。

后面几步轻一些,则不会打扰到客人。

来这种场合,吃饭不是关键,关键是聊正事儿,所以没有人先点好了等客人来的,也没这个必要。

“我……还是你点吧?”

权此芳看着一堆不认识的菜名,微微有些发怵。

“不喜欢这个口味风格?”

冯见雄和煦地问了一句。

“不不不……都好,我是没尝试过。”

权此芳连忙解释。

“那就从原料看,哪些是你爱吃的,随便点好了。”

菜式有可能没见识过,但料理的原材料不可能不认得,所以冯见雄坚持让权此芳自己点。

权此芳便硬着头皮点了炭灼松露鹅肝、普罗旺斯红酒小羊排裹薯泥等几道主菜,还有些配菜。

冯见雄看了看,见权此芳下手不够狠,又加了一道原产地阿斯特拉罕的伏尔加鲟鳇鱼子酱,这才让女服务员下单。

权此芳面有愧色,说话更加殷切了些。

等菜的当口,冯见雄仅仅略微客套几句,就不客气地切入了正题: “权姐,不知上次让你打听的事情,有结果么。”

“有,你稍等。”

权此芳说着,很干脆地拿出自己的手机,里面还有些偷拍的照片,可以佐证她的话。

她就指着手机给冯见雄解说:“你上次打听的《舌尖上的华夏》这个项目,我后来找台里想办法暗暗差了,其实计划05年下半年的时候就有人报上去了,当时提项目的编导是陈导。

不过后来台里纪录片部的部长审批项目的时候并没有通过,陈导修订了两次拍摄计划,完善了内容提纲,也没能过。”

权此芳口中的“台里的纪录片部门”

这种提法,当然是不规范的,但是圈内人都听得懂。

因为央视理论上是有自己独立结算的制作公司的,严格来说应该电视台归电视台,制作公司归制作公司。

按说电视台的领导无权管制作公司那边拍什么或者不拍什么。

但实际上,这两块人员交叉流动很频繁,所以权限交叉也是有的。

更重要的是,央视的很多制作方做出来的东西,也就立意光伟正了一点,真要说迎合市场、博取收视率和商业价值,那是往往要扑街的。

所以很多央视制作公司做出来的东西,就是直接指着自家电视台给放了。

如果央视不想放,他们做出来也是卖不出去的。

“那你知不知道为什么没通过呢?”

冯见雄恰到好处地追问。

对于没有通过这个结论,冯见雄是一点都不意外的。

因为他后世本来就知道,这部片子要过好几年才会上映。

他所不知道的,只是这内部的原因,这才是他需要借重权此芳打探的关键。

权此芳显然是做好了功课来的,回答很是直击要害:“是纪录片部门的领导不看好这个题材的收视率,而且觉得……立意也不高,走政治正确路线也没多少政绩。”

央视乃至地方的上星省台,决定拍不拍某部片子,也不是完全看市场化决定的。

有时候如果一部片子政治上非常正确,哪怕知道拍出来收视率肯定是扑街的,那也得为了政绩硬上。

比如说,在最近这几年里,自从前年芒果台靠着“超级女声”

爆火、在网络视频兴起后依然收视率一枝独秀。

好几个比较开放省份的上星省台,都眼红芒果台的成绩,开始琢磨着变着花样搞选秀综艺。

但是这种来钱、能让台里广告费暴涨的节目,并不一定能为领导人带来政绩和升迁。

恰恰相反,比如黔贵省那种市场化运作无望、当地人都出去打工十室九空没人看电视的地方,明知道走迎合市场没戏了,那就索性上《华夏农民工》这种节目。

最后节目成功上达天听、被央视点名表扬。

黔贵省台的相关负责中层干部,就有好几个因此得以上调央视。

权此芳说《舌尖上的华夏》被台里领导认为“既没有收视率,也没有政绩”

,冯见雄是完全相信的。

毕竟美食节目都是有些庸俗的。

食色,世上没有比这两个题材更庸俗的东西。

哪怕是在网文界,明知国内吃货读者多,一开始还要些脸的写手宁可写无厘头的打怪升级,也没人想到写美食文。

也只有和食相当的色系写手,容易转型探索。

如果不是后来“舌尖体”

那种假酸文醋的旁白解说遣词造句、硬生生往上凑高大上的内涵,恐怕央视领导肯定会觉得这种东西毫无纪录片价值。

那么,“舌尖上的华夏”

俗了之后,收视率是不是就有帮助了呢?

严格来看也不一定,毕竟它的体裁还是决定了这就是一部纪录片,是严肃的,再俗也不可能跟那些搞笑综艺一般俗—— 看看南棒国那些“拜托了,冰箱”

,才知道烹饪搞笑题材能拍得多么嘻嘻哈哈,有明星有八卦有私生活爆料还有厨师们的互动…… 高不成低不就,这部片子就难产了。

和权此芳一番剖析,冯见雄觉得自己找到了症结所在。

“所以,其实只要在收视率和政绩两方面,能够保证其一,央视制作公司方面就会考虑拍摄这部纪录片了?”

冯见雄单刀直入地问道。

“理论上,就是这样。”

权此芳点头认可,“不过你要怎么做呢?”

冯见雄深呼吸了一口,想了想,问道:“央视方面接受外部投资么?

这种片子,拍摄成本大概能有多少?”

“拍摄成本么,这种纪录片交给我们央视自己搞,一集150万预算就差不多了……”

权此芳下意识地说,随即意识到一个问题,“等等!

冯总,你是打算自己投资吗?”

她很是惊诧,以至于对冯见雄的称呼都从小冯变成冯总了。

“怎么?

央视不会接受?”

冯见雄抿了一口咖啡。

权此芳脑子有些混乱,想了一会儿,才发现问题也没她第一反应时那么不可思议。

“呃……也不能说完全不可能被接受吧。

只是你要有心理准备,我们央视的规矩向来都是很大的,首先不会随便接受社会闲杂人等乱投资。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