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第40章 护南蛮校尉(7)(2/2)

术上以为扬州刺史。

未至官,道卒,年四十一。

郑浑,字文公。

河南开封人,名士郑泰之弟。

汉末及三国时曹魏名守,初被曹操辟为掾属,历任下蔡、邵陵县长,任内改善当地人民的生活,颇得民心。

后任丞相掾属,迁左冯翊,将扰乱郡县的梁兴击破斩杀,又击败作乱的山贼。

后任上党太守,转任京兆尹。

再任丞相掾属。

曹丕称帝后,拜郑浑为侍御史,加驸马都尉,先后任阳平、沛郡太守,任内兴修水利,使农田常年丰收,被百姓称为“郑陂”

,后转任山阳和魏郡太守。

魏明帝曹叡听闻郑浑的事迹之后,下诏将其政绩布告天下。

韩浩,韩元嗣。

汉末起兵,太守王匡以为从事,将兵拒董卓于盟津。

夏侯惇闻其名,请与相见,大奇之,使领兵从征伐。

时大议损益,浩以为当急田。

太祖善之,迁护军。

从曹操破柳城,改其官为中护军,置长史、司马。

从讨张鲁,鲁降。

议者以浩智略足以绥边,欲留使都督诸军,镇汉中。

太祖曰:“吾安可以无护军?”

乃与俱还。

其见亲任如此。

及薨,太祖愍惜之。

雷衡乐呵完,也开始纳闷起来,三人怎么一起来投奔于我?

韩浩的表情又如此奇怪?

雷衡一面扶起二人,又试探性的询问郑泰:“公业如何与元嗣如何相识?”

郑泰道:“泰素知天下将乱,故多交豪杰,元嗣便是其中翘楚。

那日志才追来,吾便决意效忠主公,惟家中产业尚需安顿,故尔迟来。

今诸事已毕,特来听候主公差遣。”

雷衡大为感动,郑泰这是举家投效啊,实在是...

感动没多久,就听到郑泰继续禀道:“只是元嗣与主公素未谋面,对泰所评主公可比高祖之言稍有疑虑,故劳林升虚情以试主公。

主公若要降罪,泰愿受之。”

说完,长跪于地。

雷衡看着之前满脸都是我就肯定你不会怪罪表情的郑泰,心里极为复杂。

一方面,雷衡能得如此优秀的三名人才(郑泰、郑浑、韩浩),郑泰功不可没,自己确实要感激并重用于他;另一方面,初次见面就如此设计试探主公,个性又独立要强,自作聪明,让自己感觉有一点不舒服,还将自己比作高祖...

等等,比作高祖?

雷衡恍然间有些明白了,为何郑泰如此深谋远虑之士愿意投效自己这样一个声名不显之人。

刘邦出身平民,“比较熟悉社会生活,了解人民心理。”

刘邦一直采取有利于百姓,有利于社会安定的做法,这也是他能取得百姓的拥护,由劣势变为优势,最终战胜项羽,建立大汉王朝的原因之一。

自己作为穿越者,深受现代社会和谐亲民教育,比较了解百姓疾苦,对天下百姓、对身边众人都足够的亲近、尊重。

这一点上,郑泰等人认为自己类似刘邦。

刘邦具有的敢于作为、敢于担当的气度胸怀,现出“常有大度”

的长者之风。

刘邦能够虚心纳谏,在他那里没有需要维护的个人面子,自己错了就大方承认,属下错了也包揽为自己领导无方,一切都以大汉王朝的根本利益为依据。

自己穿越而来,面临着生存问题,“不进则死”

的困境时刻逼迫自己奋发图强,而且自己两世的英雄梦、成就感也不断提醒自己要扫荡不平,再造盛世。

至于面子问题,对于穿越屌丝来说更是优势项目,承认包揽错误远比古人更少耻辱感、挫败感,自己从来没有怪罪过属下,更因知道穿越知识而知人善任,虚心纳谏。

这一点上,郑泰等人又认为自己类似刘邦。

刘邦是一个高明的政治家,能够驾驭、团结、整合各种势力,善于抓住人性的特点将不同想法、不同轨迹的各类角色为我所用,变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实现自己的目的。

自己拥有穿越知识、穿越系统,可以较为清晰准确的评判人才,根据人才的历史背景做出自己的判断,并根据五千年积累的历史经验谋划自己的汉末争霸方略,自然显得“知人善任”

“自知之明”

“审时度势”



这一点上,郑泰等人又认为自己类似刘邦。

还有戏志才转述的“能屈能伸”

、“脸厚心黑”

等评价,也都是自己作为穿越者而领先古人的优势,也一样是郑泰等人认为自己类似刘邦的原因。

司马迁在《高祖本纪》中说:高祖为人,“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

既然众人都认为自己类似刘邦,自当“大度”

、“知人善任”

,若再计较如此小节,自己又何德何效仿高祖扫荡不平,再造盛世?

想到此,雷衡上前扶起郑泰,动情说道:“郑公不矢志相助于我,衡岂敢忘今日之德。

必待君以师,昼夜聆听教诲,共创大业,同享富贵。

元嗣等视为股肱手足,永不相负!”

“郑泰,誓死效忠主公...”

“郑浑,誓死效忠主公...”

“韩浩,誓死效忠主公...”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