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248章:改革准备(2/3)

/p> 北方重灾区就是陕西了,几乎是年年灾害,隔年就是大灾。

陕北已经干旱得草木大量枯死。

&1t;

/p> 不过如今的陕北,人口也被移民得差不多了。

&1t;

/p> 可谓是十室九空,大部分的人口都被朝廷移民到西域和东北去了,那些移民到其他地方的百姓,也很快获得了资源配置,相比陕北的资源来说,西域和东北的资源就丰富太多了。

&1t;

/p> 朝廷基本上在陕北放弃了农业生产,陕北农村人口全面被迁移了出去。

只剩下城镇中还存在没有移民的人口。

在放弃农业生产的同时,则是不断的往陕北运粮,陕北的城镇所需,同时城镇人口开始展矿业。

&1t;

/p> 铁路已经快修到陕北了,到时候陕北就算是干旱得再厉害,反正饮用水总是有的。

把粮食运过去,城镇人口有矿业支撑就业,倒也可以展。

&1t;

/p> 相比之下,关中平原则是朝廷抗灾的重点地区,水利设施连修了三年,动了大量的灾民投入建设。

结果就是,朝廷在关中平原上建立了一个极为完善的水利灌溉设施,只要还能下雨,就可以蓄积雨水用于灌溉。

同时渭水也了灌溉所需的水资源,尽管不是那么多。

&1t;

/p> 但是关中平原的农业生产在天启十三年已经稳定了下来,在没有**的肆虐下,关中平原此时也逐渐变成了一个商品粮产区,陕西的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局势也大幅度的稳定了下来。

&1t;

/p> 河南蝗灾同样是朝廷重点防治的,朱由校还专门成立了治蝗部队,一旦生蝗灾,直接用人海战术喷洒杀虫剂,防治方法简单粗暴。

&1t;

/p> 而在没有生蝗灾的时候,则让地方政府认真施行各种从古到今摸索出来的治蝗方法。

&1t;

/p> 农业上受到一定灾害实际上都不是那么要紧了,因为大量的人口已经因为圈地运动从土地中被释放了出来,投入了工业建设、生产之中。

而朝廷已经拥有了稳定的商品粮产区。

&1t;

/p> 工人通过劳动能够赚到钱,就能各种食品吃饱肚子。

即便是朝廷不赈济,也都饿不死人。

&1t;

/p> 受灾了大不了去城镇打工,如今北方新政各省到处都在招工,老百姓有充分的出路可以选择。

&1t;

/p> 很多时候,只是看有没有被逼到那个份上。

人被逼到一定份上的时候就会选择改变。

&1t;

/p> 不过朝廷的赈济还是在做的,毕竟受灾了肯定是要管的。

&1t;

/p> 没人饿死,加上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商品量跟得上,老百姓也有收入,日子自然过得不错了。

&1t;

/p> 特别是对于那些工人们来说,日子比前两年还好过了。

因为市场上的生意不好做了,商人不得不对商品进行一些降价。

而他们的收入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还增加了,钱也变得更值钱了。

&1t;

/p> 唯一涨价的就是农产品,其他工业产品基本上没涨价。

&1t;

/p> 尽管人工成本上升,但是工业生产力在展,生产效率在提高,所以并没有跟着工人工资的提高而涨价。

&1t;

/p> 浮躁的社会风气,在天启十四年春节沉淀下来了一些,尽管还是比较热闹,但是相比往年来说,大场面却是少了一些,一掷千金的场面少了。

很多人也开始意识到,钱是不好赚的,朝廷不可能让人横着吃、睡着长,整天不做事就能有收入。

&1t;

/p> 后世西方人那种高福利制度,看似对老百姓很好,实则最终害了老百姓。

那样极易形成骄奢淫逸的风气,人人都在玩,谁去生产?

而且疯狂的透支消费,最终的结果就是入不敷出,只能通过疯狂的盘剥世界来维持现状。

&1t;

/p> 委内瑞拉更是奇葩,为了讨好选民,总统撒出大把的福利,结果油价一降,整个国家面临经济崩溃的边缘。

&1t;

/p> 外国佬基本上就是这样,什么古罗马、古希腊等等时期,经过能够兴盛一时,但不了解这世界的本质规律,结果总是做出一些自掘坟墓的举措,显得十分的短视。

而中华民族从诞生之初,就注定了这是一个很长命的民族。

&1t;

/p> 从三皇五帝下来,这个民族的历史远不止五千年。

一个民族能做到这个程度,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成功的了。

&1t;

/p> 这个民族之所以能够这么长命,主要就是因为道家文化的底蕴,从伏羲画出八卦之后,道家文化就贯穿了整个历史,道家为主流的时间,比儒家要长得多。

而且儒家实际上也是依托在道家基础之上展出来的。

&1t;

/p> 道家的不争,便是无所不争,儒家会消亡,但道家在这个民族的血液里却不会消亡,不管是什么年代。

&1t;

/p> 如今大明只保障基本生存权,以及一些低福利的政策,同时改革之后特权阶级遭到了很大的打击,谁要想横着吃、睡着长已经越来越难了。

那些不做事不奋斗的人,终有一天会坐吃山空。

&1t;

/p> 大明这种制度下,也不可能出现什么金融危机。

因为大明的国有资本财团运作模式与后世的国际财团不同,尽管此时银行不放贷出去给民资,但是国有企业和政府则充当了保就业的作用,普通百姓的收入还是有所保障。

&1t;

/p> 同时老百姓习惯存钱,没有疯狂透支消费的习惯,市场不可能产生严重的泡沫。

&1t;

/p> 当然透支消费还是有积极意义的,例如房子如果没有房贷,人们有多少钱,那么这房子就值多少钱,房地产在缺乏资金注入的情况下就无法展。

&1t;

/p> 一定的透支消费还是必要的,这主要是看需求的问题。

大明的百姓没有房子的会贷款买房,或者办工厂和搞农业的会贷款经营生产,这些消费未来的行为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1t;

/p> 而那些满足了需求的百姓,则是习惯存钱的。

或者靠存钱来自己所需求的东西,这样的行为使得大明拥有很强经济抗风险能力。

&1t;

/p> 后世的次贷危机,让全球大部分国家都倒下了,而中国正是靠老百姓存钱的习惯,没有疯狂透支消费才撑住了。

&1t;

/p> 西方人通过不断的降息刺激经济,以及大量刺激个人消费来拉动经济展,实际上只是一阵饮鸩止渴的手段罢了。

一旦弹药消耗一空,人们疯狂消费导致透支不断产生,最终就会酿成入不敷出的危机,这才是次贷危机的本质原因。

&1t;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