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六百三十九章 初临大沙漠、奇特的干雨现象(1/2)

飞机转轿车再转越野车,秦克一行十余人,花了差不多一天的时间,才来到了沙漠的边缘。

秦克以前去过大戈壁,见识过苍黄渺寂的荒芜景象。

这次来到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却又看到了不一样的景致。

放眼望去,一边是可见绿草的绿洲,另一边却是迅速荒芜、绿踪难觅的一片黄沙世界。

夕阳西下,霞光如血,使得眼前这无边无际的沙漠世界又添了几分的神秘与孤寂,还能隐约看到远处在正咆孝着的漫天黄沙风暴,仿佛燃烧着熊熊火焰。

看着远近不一的高耸的沙山,以及层次分明、丘嵴线平滑流畅的沙丘,宁青筠忍不住低声感叹道:“这就是大沙漠呀……”

作为一行人之中唯一的女生,又是长得青春漂亮动人的年轻女孩,宁青筠的一举一动总会成为男生们关注的对象,这时便有人笑着答话:“是啊,宁教授,这里叫库木塔格沙漠,属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一部分,也是世界上最靠近城市的沙漠,刚才我们驾车离开的阿拉达市,与这里的直线距离只有五百多米,由一条河隔开。”

说话者是接应众人的是塔中气象观测站的工作人员,叫邬佑文,是个很健谈的青年男子,属于自小生活在这里的汉人。

因为天色已晚,众人今晚将会在这里的城外休息,明天才会继续赶往位于沙漠深处的气象观测研究站,现在邬佑文正带着众人熟悉眼前这片沙漠的情况。

他指着远处的荒漠介绍道:“这里属于过去的丝绸之路,被称为‘大患鬼魅碛’,当初唐玄奘取西经,也途径此地,吃了不少苦头,这里还记录了不少有关的故事传说。”

他又指着更远一点的沙丘道:“那个方向,距离这里二十公里左右,据说还有古楼兰国的部分遗址,可惜已被黄沙完全掩没了。

但老人们常说,只要站在这里闭上眼睛,就能听到古老的歌谣。”

听着邬佑文的介绍,早已走南闯北惯了的姜为先老院士等寥寥数人还好,第一次来到这里的秦克、宁青筠以及邓兆亮等随行的研究人员,就觉得眼前的景色都不一样了,多了种古老的神秘气息。

有着文青气息的宁青筠闭上眸子凝神倾听了会,低声对秦克道:“我好像还真听到了歌声。”

秦克也听到了,其实就是风在沙丘里穿过的声音,只是有了先入为主的印象,大脑自动加上三分想像,听着便隐约有点像歌声了。

“那要不要带你去邂后一下古楼兰的王子?”

秦克笑嘻嘻道。

宁青筠甩了个他一记好看的白眼:“我看你倒是想邂后一下古楼兰的公主幽魂?”

“就算真有什么公主,也不可能比我家筠儿更漂亮更可爱更聪明。”

秦克凑近单马尾少女的耳边低声笑道。

宁青筠被他的呼吸一吹,小脸便红了几分,低声回了句:“就会油嘴滑舌。”

少女说着,却已亲密地搂住了秦克的手臂。

眼前绝大多数都是熟人,也知道她与秦克的情侣身份,所以宁青筠虽然爱害羞,却不介意表现出这种亲密来。

而且在站在大沙漠边缘,脚下就是黄沙,带着热度的风从沙漠里吹来,让人皮肤都有种干燥的不适感,进而对眼前浩渺的‘死亡之海’生出几分的敬畏,宁青筠也不例外,自然而然就寻找到身边最信赖的依靠。

这对小情侣的打闹,旁人有的看到了,有的没留意,但都不会多说什么,邓兆亮只是在心里羡慕,真想也有个这样既漂亮又可爱的女朋友啊。

他看到远处有人在斑驳的草地上放羊,便好奇问道:“听说沙漠边缘有野狼,是真的吗?”



邬佑文摇头道:“二十多年前,这里还能看到野狼出没,不过随着城市的发展,人烟变得稠密,野狼已几乎灭绝了,当地人说很久没听到狼嚎了。”

秦克却比较关注当地的农作物,便问道:“这里主要种植什么作物?”

“在河的那边因为有水源,粮食作物主要是高梁和玉米,也还有种枸杞之类的药草,收成还算不错,但过了河这边,接近沙漠,就只能种些牧草了。”

邬佑文指着远处放羊的草地说道: “那里原本也是黄沙,十年前曾有大学的教授带过团队来研究‘沙漠土壤化’,想让沙子获得土壤的特性,他们通过添加从植物提取的‘植物纤维粘合剂’到沙子里固定黄沙,再引水灌既,施以化肥,折腾了两年多,倒是成功地把黄沙地变回了普通的土地,只是后来因为这样的改造成本太高,无法推广,研究团队离开后,这里便重新丢荒了。

后来有人承包了这片土地,用来种牧草,就是现在看到的这些,但因为肥力流失以及土壤二次沙化,牧草长得也不好了。”

邬佑文说着感叹了句:“固沙治沙,太难了。

就像我们站着的地方,据说几十年前也曾是土地,后来沙化了,连杂草都不长。”

秦克蹲下来,挖了挖地上的泥沙,这里已几乎全是黄沙,但挖得深点,还是能看到些许带粘性的土壤。

他心里有数了,这样的土地,目前并不完美的新型沙漠红薯只以辅了特殊的营养液,是能生长并结出果实的。

秦克想了想问道:“如果有能在这样的沙化土地里种植的粮食作物,你觉得有人会愿意种植吗?”

邬佑文哑然失笑:“在这里?

这里可是连杂草都长不出来。

秦教授您是开玩笑吗?”

秦克笑笑:“我只是假设。”

“如果真有这样的粮食作物,只要价格不是很离谱,我们当然都愿意种植了。

起码就这一片地区,就能多出上千亩的耕地来。”

邬佑文不以为然,显然不相信世上有能在沙漠种植的粮食作物。

倒是邓兆亮想起秦克和宁青筠好像还研究过农作物,有十多二十种新型种子的专利权,前两年还曾因为新型西柿而在网上引起过一阵狂潮。

他忍不住好奇问道:“秦学弟,你这么问,难道是有在研究沙漠农作物?”

这个问题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连正拿着望远镜观察着远处的姜为先院士也惊讶地回过头来。

秦克摊摊手:“算是吧,只是目前的成果还不能让我们满意,就没公布出来。”

他没细说,众人也就自以为理解地“哦”

了声,没再追问下去。

想研究沙漠农作物的生物学家不知有多少,从没有成功的例子,沙漠等同于“寸草不生”

的印象早已根深蒂固,就算秦克是再厉害的数学家,也玩不转这样高难度的生物研究课题。

姜为先微微皱眉,自己这弟子什么都好,就是有点儿“花心”

,从不专注于某一领域,一会儿数学一会儿物理一会儿生物的,听说还在与得国的一个物理学家合作进行着量子计算方面的研究。

如果秦克将精力全放到物理上,大概早就取得了远超于现在的成就了吧?

不过想到秦克是个极有主见的人,姜为先也就没再提这事。

邬佑文带着众人走了半小时左右,又指着远处道:“这个是西北方向,沿着这个方向的公路前进两百五十公里左右,就能看到我们的气象观测站。”

邓兆亮也是第一次来,他惊讶道:“两百五十公里?

那算是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腹地了吧?”

邬佑文语带骄傲道:“是啊,我们的气象站,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深入流动沙漠腹地200公里以上的气象观测站。

那里昼夜温差超过40c,属于国家一类艰苦台站,不过咱们气象站成立至今接近三十年了,不管条件怎么恶劣,工作人员都始终轮流坚守在那里,每天都开展常规气象观测和大气成分监测。”

说起这些时,邬佑文脸上的神色,就像部队里那些英雄连队提起自己番号的故事一样,带着神圣的自豪。

秦克为了研究新型沙漠红薯,也下过一番苦功研究沙漠的地理与气候,查阅过大量的资料,这时笑着补充道: “我也久闻这个‘塔克拉玛干沙漠气象站’的大名了,听说现在气象学界,只要提起沙漠区域大气环境演变、热浪灾害、沙尘天气研究、沙漠化防治等领域的数据,第一时间都想起‘塔克拉玛干沙漠气象站’,如果没有他们三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岗位,提供这些珍贵的科研数据,我国对于沙漠气候的很多研究领域还会是一片空白。”

正所谓花花轿子人人抬,秦克这番认可的话让邬佑文从心里感到舒爽:“秦教授过奖了,这是我们身为科研工作者应该尽到的职责。

对了,有关这次气象站观测到疑似‘干雨’的极端天气,您们诸位都已看过简报了吧?”

听邬佑文提起正事,众人都精神一振。

这次“塔克拉玛干沙漠气象站”

邀请姜为先团队到来,为的就是这疑似“干雨”

的极端天气。

所谓的“干雨”

,也称“幻影雨”

,是指高空下雨,低空无雨的极端罕见天气现象。

因为大气环流,沙漠上空偶有冷空气流动,导致乌云积堆出现降雨,但由于低空极度干热,蒸发特强,形成上升的干燥高温气流,高空降下来的雨点遇着这些气流迅速蒸发消失了,根本落不到地面上,地面依然干燥。

这也是“干雨”

的命名缘由。

为什么说是“疑似”



因为目前有记录的“干雨”

只在撒哈拉沙漠出现过,世界上的其他沙漠,包括塔克拉玛干沙漠都从没见过。

这到底是不是“干雨”

现象,是什么原因出现的,会导致怎样的结果……都是需要研究清楚的。

姜为先是真正的物理学大宗师,不但是流体力学方面的权威专家,在气候气象学方面、天气预测方面都颇有建树,尤其是他长期研究流体力学,擅长通过流体力学分析气候现象,在研究极端气流天气方面,比很多着名的气候气象学家还要出色。

这次“塔克拉玛干沙漠气象站”

邀请了国内几个有关气候气象方面的专家团队过来研究“干雨”

现象,自然就不会漏掉姜为先的团队了。

姜为先拿起望远镜看了好会儿,才答道:“今年夏天,这里的高温怕会破历史纪录,刚才我看到远处的空气已因为高温而开始现出扭曲了,这是地表上方的高温干燥空气体积迅速膨胀才会出现在的现象,地表温度估计超过70c了。

但今天才是五月十日,距离七八月的酷暑还有两个月……”

他没说下去,但众人都明白了,才五月就热成这样,到了七八月的“火炉”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