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116、绿帽子王(7)(1/3)

贺灵羽其人,确有大才。

他本人的经历也非常传奇,费国国灭前,他隐姓埋名,只为曲线救国;费国国灭后,他诈死脱身,只为有朝一日,扳回一城。

这一改头换面,到他以扶戌的身份,来到了王城,得见虞帝,已然有十余年光阴。

扶戌着实能韬光养晦。

好在付出是有回报的,扶戌他凭借着自身才能,在虞朝混得风生水起。

进献平百越计,更是让他一举成名天下知,后随着魏扩领兵平百越,献出良计的扶戌官升为御史大夫。

此职乃丞相副职,掌图籍秘书,执群臣奏章,兼理监察事务。

一时间,可以说是华曜日月,天下奔走而慕艳。

而丞相苏辞年迈,不止一次上书请辞。

不过即便苏辞卸任,下任丞相倒也轮不到扶戌,不过日后却很难说了。

大家都看得出来,扶戌很受陛下信重,更进一步,只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当然了,坐在龙椅上的那位,再是看重扶戌,也并没有多过火,而扶戌表现地也不像是个佞臣,人家是有真才实学的。

在成为御史大夫前,扶戌还做过内史长史,内史如今掌管京师之地,相当于京兆尹,当时扶戌就向内史霍遇进言,促成了之后全国范围内驰道的修筑。

这驰道类似于管道,目的是为了政令畅通,各地交流便利。

先前通往漠北的直道,就是这种性质的。

后来修建的驰道,先是以新都城丹阳为中心,一条向东,通往过去的褚国和严国,一条向南,直达两淮地域。

后来又在巴蜀地区修筑了一条驰道,便于中原地区和西南地区的交通;等到攻打百越前,又在原越国附近修筑了攀越秦岭的新道。

加上直道,便将全国各地以丹阳为中心联系到了一起。

这种驰道路基坚固,宽五十步,道旁每隔三丈种青松一株。

不过就整体规格来讲,还是以直道为最,直道这条路前后修了两年,即便是顾青,也会在看到这条道路后,感叹于集体智慧。

再者修筑驰道,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正中顾青下怀。

这也是顾青为什么会更愿意将他明知道内里身份的扶戌,接连提拔上来,还将他提拔到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之位上。

当然了,这其中还有顾青想就近观察扶戌的因素。

扶戌他表现地几乎完美无缺,除了顾青,没有人知道他就是当年一大“搅屎棍”

的贺灵羽。

就凭这一点,顾青就更有几分喜欢他了。

说起“搅屎棍”

贺灵羽来,当年被他坑过的郑王,如今尚在。

郑王在郑国覆灭后,也不说是成了阶下囚,可也没什么了权力,更像是个吉祥物,亦或是昭显虞帝慈悲为怀的证据。

其他国的君王也是,比如说前费王和前太子袭。

当时费破时,太子袭还带着宗族中人想要逃走,却被拦了下来,这数年间都只能在丹阳城做米虫,就是他想联系从前的旧部,那也得有机会啊。

倒是前费王,也就是扶戌和前太子袭的父亲,他在几年前去世了。

这其中倒没有什么阴谋,毕竟作为最终胜利者的顾青,也不至于再多去为难前费王这个败寇。

前费王就是年事已高,再加上郁结于心,自然死亡的。

此事也没有藏着掖着,扶戌必然是知情的,但他半分都没有表现出来,不过私下有悄悄祭拜就是了。

除此之外,扶戌从没有去联络过兄长太子袭,也没有和费国旧民对过暗号。

费国旧民是说仍旧当自己是费国人的原费国人,他们不归顺于虞朝,还在私下中到处活动,意图复国。

那么按照虞国律法,他们就被归于游民之类的。

乍一听这旧民多有宏图壮志,但实际上随着大一统的脚步,从各方面往前推动,很快他们连游民都做不了了。

因为按照虞朝律法规定,全国上下推行户口制度,每个人都得拥有身份证明,如“验”

“传”

和“符”

等,没有证件的,都会被当成黑户。

而律法还提倡百姓检举,也就是如果发现疑似黑户者,若是没有身份证明,那就可以把这人扭送到衙门,衙门会有相应奖励。

另外,如果没有身份证明,旅馆都不会收留该人。

也就是说,这些是黑户的各国旧民们,渐渐地也就只有长期露宿荒郊野岭,寸步难行的下场。

所幸当下律法还没有严苛到不准许谁隐居山林,不过成为隐士是不被提倡的,毕竟现在人口本来就不多,若是都跑去归隐山林,那谁来耕田打仗?

话又说回来,顾青看扶戌顺眼,并进一步信重他,倒也不是完全假装的。

就是不知道同样在假装的扶戌,会不会假装着假装着就入戏太深?

顾青还是有那么点期待后续的。

虞朝大一统后,在虞帝的掌管下,相对平稳地渡过了过渡期。

又随着百越被平,其他复国说什么的,也都是小打小闹,这么一来,最大的威胁就是漠北的外敌: 匈奴。

从前的时候,和漠北挨得更近的褚国,和严国等都领兵,击退过这一凶悍的游牧民族。

长城也在进一步修建中。

到了现在,带兵镇守的是霍怀川。

在最初两年时,曾爆发过一次大战。

当时霍怀川领兵三十万,北击匈奴,收河套地区。

此后胡人不敢再大规模来犯,到顾青决定北巡时,已有十余年了,而到此时,顾青称帝已有十二年,加上之前他做虞国君王的时间,顾青到这个平行世界,已经有十八年的时间了。

这可不短了。

顾青难免生倦,只是他被历史裹挟着往前,一时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时机。

而就在顾青决定北巡时,匈奴在龟缩多年后,重整旗鼓,再次汹汹来犯。

霍怀川领兵抵御。

战争从来都是残酷的,这一次,在顾青的銮驾即将抵达前线时,传来了霍怀川重伤的消息。

当顾青来到营寨,霍怀川撑着那不知道从哪儿的最后力气,从营帐中往外冲,远远地就看到了銮驾,只是他还是没能撑着到顾青面前,就重重跌落在地上。

本来霍怀川就受了重伤,先前军医们都在暗自摇头了,而他还能往外冲几步,实属是回光返照。

可以说是霍怀川内心的信念,再支撑着他,只是天不遂他愿。

不。

顾青来到了霍怀川面前时,他还苦苦撑着最后一口气。

顾青俯下-身来,对他说道:“孤原谅你了。”

霍怀川终于闭上了眼睛。

顾青紧抿了一下嘴角,再举目四望,将四周士兵们尽收眼底,他深吸一口气,缓慢而有力道:“王朝卿,将朕的佩剑拿来!”

大一统十二年,匈奴大举来犯,武通侯霍怀川战死。

虞军士气消沉。

帝至,领兵亲征。

战前帝登高,做战前宣言,使群情激奋,士气大涨。

后虞军有如神助,却匈奴七百余里,匈奴单于劼顿身死,匈奴退居漠北,分裂为五部,数十年不敢再犯。

这一战自匈奴单于劼顿大举来犯,到其身死,匈奴败退,前后有数月时间。

其中顾青亲征的时间有月余,在那之前霍怀川带领着虞军,有数次打退匈奴,也在很大程度上消磨了匈奴的总体实力,而他的战死,加上顾青做的战前演讲,才能极大鼓舞了士气。

顾青当时登高做的战前演讲,在他带领虞军和匈奴对战时,便传回到了后方。

虽然大一统的时间,并不完全足够,让所有人都认同“我们是一个大民族,我们是一个国家的人民”

,但比起匈奴这一外敌,显然大家对于虞朝还是更有认同感,何况从前的时候,原褚国和原严国就曾遭受过匈奴侵袭,再往前那都能推到夏商期间,也就是不管怎么说,匈奴都是外敌。

在如此时刻,外敌的大举进犯,在很大程度上激起了大家一致的愤怒,还有团结等。

这其中顾青那篇演讲,起到了举重若轻的作用,即使不在当场,可看到这篇文章,还是能感受到其中的激励,其中的呼喊,其中蕴藏着的力量;哪怕不再战场,也会拍案而起,恨不能同上战场,和外敌决一死战。

士气看不见摸不着,可它却又能在一场战役中,起决定作用。

以及军备,还有粮草等也是至关重要的。

这一点,虞国这边就做得足够好了,做到了上下一心,众志成城。

但这一战,还是有很多士兵战死。

这一次,顾青的心情格外复杂。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