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462章 仔细分析(1/2)

话落没有人行动,大家稳稳的坐着,华国庆问道,“干嘛!

还等什么?”

“亲家小叔还没动呢?”

萧邵恒郑重其事地伸开手道,“您先请。”

“我和你小婶有事要谈?”

华国庆一本正经地说道。

“巧了,我们也有事找小婶。”

萧靖恒笑眯眯地说道。

“你们这是要赖着不走。”

华珺瑶斜靠在身后的棉被上惬意地看着他们说道。

“嗯!”

华卫东点点头道,“我想知道为什么我们短时间内,怎么就赚到了这么多钱,夸张的不敢想象。”

“你们也是!”

华珺瑶挑眉看着他们道。

“不搞清楚了这钱拿着心慌。”

萧靖恒担心地说道。

“嗯!

嗯!”

大家齐齐点头,钱多的有些发懵。

华珺瑶和华国庆两人相视一眼,华珺瑶眼底划过一抹欣慰。

没有被钱给砸懵了,飘飘然……不错、不错。

挣钱的同时,这思想境界也得跟上,不然的话,就是害了他们,尤其现如今挣钱太容易。

“那你们先说说为什么?”

华珺瑶眸中流光溢彩地看着他们说道。

她也有心考校他们。

“我先说,还不是市场没买的,只此一家,独门生意。”

华卫东说道。

“说的不错,现在的市场是一片空白,怎么着都能赚钱。”

华国庆淡然地说道。

“我们胆儿够大。

敢想敢干。”

萧邵恒嘀咕道。

这点大家一致认同,有道是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还有姑姑的点子好。”

华珺瑜说道。

华鹤年敛眉沉思了片刻道,“点子固然重要,也是我们齐心合力分不开的。”

大家七嘴八舌地说着种种客观原因…… 华珺瑶闻言频频点头,“有一点你们没说?”

“什么原因?”

大家目光看向了华珺瑶。

“关系、人脉。”

华珺瑶眨了眨眼,缓缓地说道。

华国庆讪讪一笑,朝华珺瑶竖起大拇指道,“甭管什么生意,最终要与人打交道。”

“如果没有国庆和亲家姑姐的人脉关系,这一次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光靠摆地摊也只是小打小闹。”

华鹤年触动很大的说道。

“中国是人情社会,人脉关系尤为重要,不然也不会走后门大行其道了。”

华珺瑶说道。

“走后门”

是中国语言中的一个特有词汇。

当然,中国人并不是使用走后门这一词汇的本义,而是使用它的转义。

在中国特定的语境中,前门,喻指正规的法定的规则,后门,喻指各种各样的非正规途径,非凡是指人情关系。

走后门一词以比喻的修辞方式,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中国社会上一些人不依靠正常的途径,而是依靠人情关系加以处理的办事方式。

对于走后门大家是在太了解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能看到,正所谓都见怪不怪了。

政治挂帅的年代,以反修防修,防止资本主义复辟,保证红色江山永不变色,作为理论旗帜的。

但是随着革*命的渗入社会不公现象却越来越甚。

具体的表现为“走后门”

的不正之风已经弥漫、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果说运动前平稳有序的状况,各级官员按行政级别的待遇,完全保障了他们的利益而不必违规,而到运动初期时该利益集团的崩溃,只能靠仍在权力位置的残存者自救。

加上运动中后期官复原职的人们为了弥补自己的损失使“走后门”

更加严重。

初衷是好的,可惜当时为了躲避上山下乡,官僚集团的子女大多数招工、当兵、上大学,从上到下的机关的高级干部子女,部队军级以上干部子女,下乡的寥寥无几,至今仍留在农村的为数更少。

风气不正产生巨大的示范效应。

一时间,参军、入学、招工、病退回城要“走后门”

,连看电影,买自行车、获得配给的紧俏商品也要“走后门”



这对以革*命正义相标榜大革*命是一种莫大的讽刺。

到了九十年代,更是从在价格双轨制情况下批钢材、水泥指标,减、免税,贷款,到办个结婚证、准生证,子女上大中小学,求职就业,医院看病,装部电话,减刑取保,都有走后门的。

已经成为一个“后门社会”



这就是现实,残酷的现实。

“可是走后门被人非议。”

华公社不屑地撇撇嘴道。

“但同时你又很羡慕对不对。”

华珺瑶看着他道,“别不承认。”

华公社嘿嘿一笑,不好意思地挠挠头。

“人之长情,其实我也羡慕过。”

华珺瑶坦白地说道,“话题转回来,在我们的“人生存折”

中,除了金钱、专业知识,还有多少人脉?

这些“人脉竞争力”

有多强?

斯坦福研究中心曾经发表一份调查报告,结论指出:一个人赚的钱,12.

5%来自知识,87.

5%来自关系。

所以小堂哥不要小看了大学的同窗之谊。”

华珺瑶食指摇摇笑看着他道。

“呵呵……”

华国庆讪讪一笑道。

华珺瑶接着说道,“人脉资源是一种潜在的无形资产,是一种潜在的财富。

人脉如同血脉。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