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机械灵魂
范雄告诉郑老师,就因为她理解不了复杂的感情,所以才尝试用艺术的角度来深刻诠释世界。
郑老师鼓励她这么做,并让她尝试写一些习作。
我好奇地问:“她写出来了?”
郑老师点点头:“范雄的文笔很棒,内容编排的逻辑性也让我折服,而且她的文章里带着一股无法停止的冲劲。
现代人写文章,大部分是小说了,都爱堆砌辞藻,炫耀技法,所谓灌水。
当然不是说辞藻不好,装饰性语句本身并不是坏事,只有当它被用来掩盖结构的苍白时,才变成一件坏事。
范雄的文章直抒心意,想什么说什么,不在语言上玩花花架子,而且从字里行间能看出她的一种偏执。
一个句子、一个段落一旦开始,必须一气呵成,绝对没有一句话是言而未尽或是模棱两可的。”
我简直听得神往,茶水凉在手里,都浑然不觉。
“我曾经把她写的一篇习作拿给另外一个小朋友看。
这位小朋友在网上写了个小说,挺受欢迎,也算老手,他看完之后也是赞不绝口,他算是半个职业人士,我觉得他的肯定应该有说服力。”
郑老师说。
我问:“这个写手叫什么名?”
“刘洋。”
郑老师一说这个名字,解铃嘿嘿乐,说是老相识。
我想了想,从来没听说过这么个人,估计也是无名鼠辈。
郑老师喝了口茶摆摆手:“说跑了,我的意思是范雄之所以后来能在画画上取得很大的成就,和她这种艺术探索的天赋有很大关系。
我在读她文章的时候,能看出她很困惑。”
“困惑什么?”
解铃问。
“她好像一个迷失在迷宫里的孩子,在寻找自己的信仰,在寻找属于她的神。”
郑老师说。
我似有触动,想起范雄和圣姑,圣姑是阴间真佛宗的宗主,从某个意义来说她也算神。
范雄加入这个教会,拜在圣姑麾下,会不会就是找到了她想要的神呢?
“狭义来说,范雄在寻找信仰寻找神,广义来说,其实她是在找一个答案。”
郑老师道。
我们静静听着,这次前来拜访郑老师,得到了意料不到的收获。
范雄这个人的复杂程度要远远超乎想象,我觉得这里面越来越深,相当不简单。
“她在寻找,”
郑老师说:“一个世间的基本法,一个普遍的解释,一个适用于所有现象和案例的答案。”
“呵呵。”
我笑了:“这个问题无解。
当年爱因斯坦晚年就干这个活,凭他老人家的脑子和知识积累都研究不出来,更别说范雄了。”
解铃没笑,而是若有所思。
聊着聊着,不知不觉到了中午,郑老师说很久没有这么尽兴了,拉着我们出去在小区饭馆里吃了顿便饭。
吃完的时候,我觉得差不多要告辞了,可这么走又有些意犹未尽,忽然想起一件事便问:“郑老师,我听别人说范雄在校期间差点被开除,这是怎么回事?”
郑老师想想:“对,是有这么回事。
说起来挺玄的,这件事还是和我们上午聊的话题有关,范雄为了寻找世间法的真理,你们知道到后期她开始研究什么了吗?”
我和解铃摇摇头。
郑老师说:“范雄开始研究死亡。”
我和解铃都是一惊,互相看了一眼。
郑老师以为出乎我们的意料,她微微笑着,其实我们心中的惊涛骇浪真是无法叙说。
在经历了蟠桃村一连串诡异恐怖的事情之后,我们对范雄研究死亡这个话题有着自己的理解。
郑老师继续说:“她的这个研究课题应该是在一次寒假后发生的,她在那个寒假去旅游,好像去了农村,在那里住了很长时间。
回来之后,她开始着手研究死亡。
她所采用的方法,和其他人只是用脑子想、用哲学观点解构,只停留在笔头和想象上的研究方法不一样,她在动手制作一台仪器。”
我听得有点毛骨悚然,筷子停下来,眼睛一眨不眨听着。
郑老师看看我们:“吃好了吗?
我们到小区溜达溜达,我说给你们听。”
她结了账,我们三人从饭馆出来,沿着人工池走进林荫小路。
郑老师说,范雄曾经和她聊过对死亡的看法。
范雄认为人死之后,还会以某种形式继续存在。
这点已经不需要再证明了,从十八世纪起就有人开始有意识以物理角度研究灵魂,诸多实验证明,灵魂确实存在。
范雄认为,灵魂之所以这么难以沟通,就在于游魂的缺陷之一就是无法使用物质大脑。
这是个很难言的纠结所在,思考所赖之的工具是大脑,大脑本身恰恰是物质的,如果一个人死了,脱离了大脑,排出的灵魂还具不具备思考能力呢?
或者灵魂仅仅只是一团混沌的能量团?
我看看解铃,解铃是道法中人,在我看来他的法术很厉害,而且能通阴阳,这样的人对于这样的问题理解起来肯定比我要深刻。
此时的解铃没有说话,摸着下巴,若有所悟。
当时范雄委托郑老师,在后勤帮助下,找到一间小仓库。
郑老师很感兴趣,她想看看范雄到底能折腾出个什么东西来。
范雄花了很多钱,买了许多材料和书籍堆积在仓库,除了上课吃饭睡觉,其他时间都泡在那个地方。
郑老师曾经到小仓库考察,翻看了范雄的资料,惊奇地发现范雄找到的书几乎都是绝版,市面上绝对看不到。
范雄告诉她,自己有一个绝版书群,里面是各地的书商。
这些书商极为特殊,从来不卖流行书籍,他们只做一种买卖,那就是淘卖绝版书。
当然,绝版书也不是正版的,他们所出售的大都是翻印和复印本。
虽然粗糙,但不影响阅读。
郑老师看了范雄制作的第一个仪器,范雄告诉她,这个仪器参考的是当年笛卡尔的草图。
笛卡尔是个牛逼人,被称为“现代哲学之父”
,精通哲学物理数学各个领域。
他最广为人知的,就是提出了“缸中之脑”
的概念。
大意就是你如何分辨眼前的世界是真实存在的,还是来自电流刺激下的大脑幻想。
郑老师告诉我们,笛卡尔当时对灵魂和死亡研究很深,这老伙计找了许多尸体进行解剖,对人的大脑构成了如指掌,最为怪异的是,他还亲自解剖过许多牛的头颅。
他当时画出一个仪器的草图,来解构灵魂的存在。
当然这个仪器,他没有做出来,还留在空想阶段。
他认为目前的人类认知和物质资源利用率已经大大限制了构想的实施,所以只能停在纸面上。
笛卡尔空想出来的,是一个连满线、阀门和小风箱的神经系统模型。
他的想法是这样的,当时一种普遍想法是,根本没有灵魂,人类的思考只不过是神经元相互作用的结果,就跟波一样,波是什么,只不过是一连串物质运动的节奏变化。
你总不能管节奏叫物质存在吧?
笛卡尔则认为灵魂确实存在,所以他构想出这么一个神经系统的模拟模型,只要按动开关,一连串的阀门风箱“呼哧呼哧”
开始运动,模仿人类的大脑运作,看看究竟能不能产生一种灵魂。
当然这只是一种空想,别说他那个时代,就算放在现在,也做不出来完全仿造的人类大脑。
不过这个课题,却让范雄极度痴迷,她甚至有过这样的想法,一旦日后科技发展到一种境界,做出了完全可以比拟人脑的人工神经系统,那么这个系统运作起来,所产生的灵魂和人的灵魂有什么区别?
是不是应该称为机械灵魂?
范雄根据笛卡尔草图的描述和其他一些资料,做出了最原始最粗糙的,她自认为能够探测到灵魂的装置。
范雄拿着这个装置,到了后山弃楼。
这栋旧楼原先是女生宿舍,不过现在已经让学校以危楼的名义整栋被封,原因讳莫如深,只有本校学生才知道。
因为这栋楼里,曾经有个女生以一种极为诡异的方式上吊自杀了。
范雄拿着这台装置要去寻找这个上吊自杀女生的魂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