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九十八章:俺本淮右布衣(1/2)

朱标心中疑惑万分,陈松的本事他知道,可朱标从来没有见陈松教过学生,更别说陈松有些看法和这个时代的读书人大相庭径,要是被儒林知晓,恐怕骂声一片啊。

再说了,陈松如此年轻,估计有些事情他自己都弄不明白,突然当朱雄英的老师,真的可以吗?

这可是自己的嫡长子,就这么放心让陈松去教?

朱标跟在朱元璋的身后,认真思考着朱元璋此举的含义。

想过来想过去,朱标什么都想不明白。

陈松也没有再反驳,应承下了这个任务。

只是有些事情要提前说明,给朱元璋打好预防针。

“陛下!”

陈松快走两步,来到朱元璋身后。

“什么事啊!”

朱元璋问道。

陈松说道:“陛下,是这样的,臣的出身您也清楚,臣跟随家父读过几年书,虽然读过四书五经,可只能称得上熟悉,算不上精通。

若是让臣当老师,恐怕没法教四书五经这里面的学问,毕竟这方面臣还是一知半解。”

“呵呵,你这话说的,俺能不知道你的底细?

俺会让你教四书五经?

要是让你教四书五经,说难听点,那是在侮辱圣贤。

俺是让你教其他的东西,至于什么东西,你自己看着办吧。

但有一点你要给俺记住,不准把俺孙儿带偏,不准瞎来胡闹。”

朱元璋说道。

有朱元璋这句话,陈松可以放心了。

只要不让教四书五经,什么都好说。

朱标心里更疑惑了,这不就是一个挂职老师吗?

为啥要让陈松当挂职老师呢?

朱标非常想问,可环境使然,只能等回去之后再说。

朱元璋背着双手,心情颇好,甚至还哼了几句小曲。

回去的路上,朱标一直想着朱元璋此举的深意。

日头落下西山,天色将晚,陈松带着朱静安走进了家门。

坐在前厅中,陈松揉了揉自己的大腿,对着坐在旁边的朱静安道:“陛下让我当太子长子的老师。”

“有这事?”

朱静安微微吃惊。

她没想到,市舶司的事情还没有结束,怎么就成了朱雄英的老师?

更别说朱雄英现在才六岁。

“你是怎么想的?”

恢复平静之后,朱静安问道。

陈松拍着大腿,道:“还能怎么办?

顺其自然呗,如今只是定下来,估计市舶司完事之后,陛下才会彻底确定此事。”

“那就慢慢的等呗,夫君的本事我是知道的,市舶司不过等闲之事,定然会圆满完成。”

朱静安笑道。

陈松这边没有太多的疑虑,可朱标这里就不一样了。

朱元璋回去之后,稍作收拾,来到御书房接着批阅奏折。

朱标站在朱元璋的旁边,终于鼓足勇气,开口询问:“爹,孩儿想不明白,陈松不过医术高明,再加上有些别样的思维,不至于当英儿的老师吧?”

朱元璋放下手中的朱笔,端起桌子上的茶杯,喝了一口茶水,说:“哎呀,这事怎么说呢,其实俺就没奢求陈松能教出什么名堂。

四书五经只是粗通,一身医术确实高超,可英儿以后不可能当郎中,学了又有什么意思。”

朱元璋的话让朱标更懵了,这里外里怎么就听不懂呢?

“爹,这……”

朱标疑惑万分。

“俺之所以这样做,有两个原因。

一是恶心朝中那些读书人,要知道,这些读书人做梦都想干的事就是成为帝师。

可是呢,俺可不会如他们的意。

前几天,有人上奏,说从儒林和朝野当中给英儿挑选老师,认真教导。

丞相之事逐渐平息,可此事又兴起。

俺就纳闷了,英儿才六岁,这些读书人就这么着急吗?

难道东宫属官不行吗?

上奏的人不是一个两个,是一群。

这些读书人,无时无刻不想蹦到咱们爷俩的脑袋上,就像前宋一样。”

说到这里,朱元璋的脸色一下子黑了下来。

“宋仁宗被那些读书人吹成什么样了?

吹上了天,说他是古往今来最仁厚的皇帝,是待民最宽厚的皇帝。

俺就想问问,谁是民?

谁是天下生民?

是那些活也不干,税也不交,光靠着看过几本书就觉得可以指点江山的士大夫,还是那些老实巴交,面朝黄土背朝天,在地里刨食埋头苦干的农民?”

“不说这个还好,一说这个俺就来气。

宋仁宗是个好皇帝,俺也承认。

可是,这样的好皇帝被那些大臣欺负成什么样了?

别的不说,就说庆历新政。

庆历新政多好的一项政策,可被那些读书人硬生生的弄没了,还将范文正公逼走了,最后不了了之。

就这么好的一个皇帝,最后却因为喝酒给喝死了?

何其荒唐,何其荒唐!”

说到这里,朱元璋一巴掌拍在了桌子上,一脸愤恨,“俺平生就是瞧不起读书人,那日若不是你和皇后阻拦,俺定要杀了宋濂。

一个个嘴上本事挺大,办过什么实事?

子系山中狼,得志便猖狂。

就像胡惟庸一样,还想上天吗?

俺这江山是俺带着兵马打下来的,不是读书人用嘴说出来的。

前宋如此优待读书人,后来呢?

还不是卖主求荣,一个个的该杀。

俺就是要让陈松这个不懂四书五经的人当英儿的老师,俺就要恶心这些读书人。

俺就想着,既然你们如此着急,俺偏不如你们的意,俺就让一个四书五经都不懂的毛头小子来当英儿的老师,俺倒要看看这些读书人是何种嘴脸。”

朱元璋的语气逐渐缓和下来,他看着朱标,说道:“标儿,你要永远记住,读书人不过是咱们手中的工具,是治理天下的工具,用的顺手就用,不顺手就杀,只要手中有兵,天下就乱不了。

切莫颠倒了主次,切莫学前宋,更别学宋仁宗。”

朱标静静的站在那里,这已经不是朱元璋第一次向他灌输这样的观点。

朱元璋的声音在御书房中传荡着,御书房中的执守太监和宫女早被朱元璋赶了出去,只剩下朱元璋和朱标爷俩。

朱元璋喝了一口茶水润润嗓子,“当年刚开国,要追封祖宗。

俺家就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你爷爷奶奶,太爷爷太奶奶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祖上没出过什么大人物,这一点俺承认,也不觉得丢人。

可那些读书人呢?

硬让俺追封朱熹,说俺的祖宗是朱熹,一说这个俺就来气。

俺本淮右布衣,天下于俺何加焉?

还让俺认朱熹为祖宗,简直可笑。

朱熹是什么人?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