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一百五十一章:官绅一体纳粮(1/2)

陈松静静的站在御书房中,就好像什么都不知道一样。

“这次去河南治疫,发生的事情太多了,难道你真的没有一丁点的怀疑吗?

不怀疑为什么会有这些事情,不怀疑这些事情为什么会发生在你的身上?”

朱元璋问道。

陈松摇摇头,说道:“陛下,臣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多的事情,臣的心思,都在治疗疫病之事上,对于其他的事情,并无多想。”

“原来如此,看来疫病能及时稳定下来,你有很大的功劳啊。”

朱元璋捋着下巴上的胡子,很满意陈松的回答。

陈松现在还年轻,朱元璋知道,陈松要辅佐自己的儿子甚至孙子,所以,陈松就不能像李善长那样老谋深算,也不能像他那样蝇营狗苟。

对于朱元璋来说,陈松只需要做事就行了,其他的就不要去管,更不要随便掺合和自己无关的事情。

“行了,你回去好好休息吧,忙碌了这么长的时间,该好好的休息休息。”

朱元璋说道。

陈松行了一礼,告了一声谢,走出了御书房。

回到家,陈松泡了一个热水澡缓解疲惫。

陈松这边没什么事了,都已经回来了,也不用再想太多。

可李善长那里却像是热锅上的蚂蚁一样,跳个不停。

朱标站在韩国公府的前院中,手中拿着圣旨,言词激烈的大声呵斥:“……不知好歹,恣意妄为,有违圣恩,罚俸一年,以观后效……”

跪在香案后面的李善长,身子不停的颤抖着,额头上的冷汗就像是下雨一样,扑簌簌的往下流着。

别看李善长在朝中实力雄厚,可面对朱元璋,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朱标读完圣旨,冷冷的瞥了一眼李善长,“起来吧,陛下的话可要记好喽,要是再有下次……”

“不会的,不会有下次了,不会再有下次了。”

李善长连连回话。

李善长恭敬的从地上站起,小心翼翼的从朱标手中接过圣旨。

“事就是这么个事,韩国公可要记好喽。

我还有事,先走了。”

朱标转过身子,带着随从离去。

看着朱标的背影,李善长长出一口气。

朱标彻底消失之后,李善长的眼睛中满是凶光。

“这个陈松,竟然如此命大,运气真好!”

李善长脸色阴晴不定。

李存义站在一旁,说道:“大哥,咱们接下来该怎么办?”

“先蛰伏一段时间吧,开封府的事情我没有料到会是这个样子,要是再折腾,恐怕会惹怒陛下。

别忘了,陈松还是陛下的女婿。”

李善长不得不这样暂时先忍下来。

夜色深沉,陈松坐在卧室的床上,对着躺在床上的朱静安说着自己一路而去的所见所闻。

当朱静安听到陈松讲到那些孩子时,心一下子就揪了起来。

“那里的官员怎么都是这个样子?”

朱静安一脸愤怒,对那些孩子充满了同情。

“天灾不可挡,可不至于如此下场。

这里面除过官员之外,那些士绅也有很大的毛病。

阳武县城中的士绅,在疫病兴起之时就逃之夭夭,他们离开时,带走了大量的物资。

若不是他们,也不至于如此。”

陈松拍着自己的大腿,脸上多了不少愤怒。

“这些士绅实在是太可恶了,爹曾经不止一次说过他们。”

朱静安说道。

“确实,得想个办法治治他们!”

陈松站起,吹灭了桌子上的蜡烛,上床睡觉。

躺在床上的陈松,想着对付那些士绅的办法。

朱元璋建立大明朝时,前期为了笼络人心,学习宋朝制度,对士绅进行优待,对有功名的读书人进行免税。

在免税一事上,某些时候,甚至比宋朝还要夸张。

大明初期,这个办法对于稳定社会来说,至关重要。

随着天下承平,这个办法就渐渐的不行了。

农民出身的朱元璋自然能看的清楚这里面的危害,所以创建了里甲制。

里甲制度的主要目的就是规范地方社会的权力结构,防止士绅、土豪的做大。

某种程度上来说,明朝初期的里甲制还是很不错的,但这个制度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一旦朱元璋的威势过去,里甲制的崩溃就成了必然。

“里甲制虽然现在还行,可再过一些时间,就不行了。

如今有了土豆和红薯,人口提前增长已经成了必然。

土地兼并之事势必提前出现,不得不防着他们一手。

官绅一体纳粮,税,所有人都要交,取消士绅官员的优待政策,势在必行!

寒门子弟求学时可以给予一定的优待,但那些士绅子弟就算了吧。”

陈松小声的嘀咕着。

夜渐渐的深了,御书房中的朱元璋还没有睡觉。

在他面前的书桌上放着一张宣纸,纸上写着“士绅”

“勋贵”

几个大字。

朱元璋坐在椅子上,看着这几个大字,眼神忽明忽暗。

这次发生在陈松身上的事情让朱元璋看到了两个危险的方面,一个是士绅,一个是勋贵。

士绅在地方上架空朝廷官员,使得朝廷政令无法实行下去,久而往之,地方势必糜烂。

勋贵在朝中相互勾结,若是和地方士绅再相互勾结,危害不言而喻。

“现在才多少年,都如此猖狂了,要是再过些时间,等到标儿或者英儿那时,恐怕他们更会无法无天。

得想个办法好好处理他们!”

朱元璋眯着眼睛,大脑飞速运转。

第二天早朝,陈松站在金銮殿上,整整一个早上,一句话都没有说。

李善长请了病假,没有来。

早朝上的枯燥无味,大都和陈松无关。

下了早朝,陈松揣着一封奏折来到了通政司,将奏折投递给了通政司的官员。

送完奏折之后,陈松去了东宫,给朱雄英上课。

没过多久,陈松的这份奏折出现在了朱元璋的桌子上。

坐在御书房中的朱元璋拿着陈松的奏折,脸上满是笑容,哈哈大笑声不绝于耳。

“哈哈哈,想啥来啥,这个陈常青,是俺肚子里的蛔虫吗?

竟然整出来这么一个法子,啧啧啧!”

朱元璋哈哈大笑着。

一般情况下,朱元璋非常讨厌臣子揣摩他的想法,可这次不同。

这就好比,刚好困了,枕头来了,刚好饿了,饭端来了。

朱元璋并不认为这是陈松揣摩自己想法而写的奏折,因为昨天朱元璋在陈松面前什么也没有表现出来。

而且,这个法子是得罪全天下士绅读书人的法子,朱元璋不觉得陈松会为了讨好自己而得罪天下的士绅读书人。

“官绅一体纳粮,取消优待士绅,常青是真的敢开这个口啊。

胆子不是一般的大,先弄出一个新学挑拨读书人的心,然后再推出来这个。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