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四十五章 朝邑大会(1/2)

第四十五章 朝邑大会 关中乡约在两个人的磋商之中,渐渐成型。

周梦臣对于关中乡约,搞出三个版本,那就是基础版,进阶版。

成熟版。

按照各地情况不同,分别对待。

这也是无可奈何的。

一方面各地方情况不同。

最简单的情况,就是构成乡约的人口基数不同,因为地理历史等等原因,这种自愿组成的乡约。

有的有好几个,乃至十几个更多个村落组成。

甚至有些所谓的乡约范围,在清代就是一个新县。

这样的乡约会没有几个。

都是因为距离县城比较远。

先天优势决定的。

参与乡约的百姓能超过一两万人之多。

但是更多的,只有几个村子,乃至于一个村子构成的。

最少的大体只有几百人而已。

不同版本的乡约,对应不同状况的乡约会。

在同一个框架之下,做到能屈能伸。

其实在成熟版之上,应该还有一个完美版,就是周梦臣心目中的乡镇一级别的民主政府。

只是受限于现实情况,而今还是水中花,镜中月。

做完这一件事情之后,乡约大会。

也就是朝邑大会。

算是真正召开了。

在乡约大会之上,周梦臣主要是召集者与发起人。

具体事务却没有怎么介入,反而是韩邦奇与韩门弟子,忙前忙后。

忙得不亦乐乎。

其他人纷纷参与进去,组建乡约,赈灾贷款,工程扑卖。

防疫等事务,一五一十的教给了各地乡民。

周梦臣也看出来,韩门一派,不,应该说是关学在关中的影响力了。

几乎每一个乡约会,无论大小,都要请一个秀才,或者不是秀才的读书人来主事,虽然未必是乡约长,但是最少是副的。

一个个被韩邦奇训得就好像孙子一样的。

嗯,或者说,就是,这些人要么是韩邦奇的弟子,要么是再传弟子,或者师兄弟的弟子。

总之,他们在韩邦奇面前,只有听话的份。

有了这么多关学弟子在。

各乡约会组建,与原来的乡约会的改组,都很顺利。

特别是在大灾之下,很多百姓都都在煎熬之中,脱离了集体都很难活下去。

他们更需要来自乡约会的帮助。

所以,朝邑的大会,是一场成功的大会,胜利的大会。

在朝邑大会之后,整个赈灾场面焕然一新。

以前周梦臣只能通过县令来管理下面的百姓,但是具体怎么管理,县令也没有办法。

最多搞几张告示,派胥吏下去通知一二。

但是如今每一个县都被分成了多则几十个,少则十几个的乡约会。

县令只需与下面的乡约会对接就行了。

如果县令想做什么事情,召集各地乡约会的头目,在县谈谈。

只能能说得通,让各地乡约会支持,那么这个政策就能推行下去,但是如果有坏于本地百姓,县令估计也是寸步难行的。

这对官员来说,也是一柄双刃剑。

不过,周梦臣并不在意。

毕竟,即便他什么也不做。

将来大明地方官也是这样的。

还不如看看,这种乡约会在大明会结出什么样的种子。

朝邑大会之后。

周梦臣就微服参观地方情况。

发现乡约会果然有用。

最直观的表现就是,赈灾贷款,绕管官府直接到了乡村一级别。

百姓手中有钱。

自己就兴起了很多工程,比如说,将村子几条河渠修一修,再打几口井,修缮一下房子等等。

囤积一点粮食。

看似很不起源的东西,却能够让百姓熬过大灾之后的一年。

至于,周梦臣的工程分包,更是让周梦臣有一种熟悉的感觉。

周梦臣其实也见过之前官府组织的一些工程。

甚至周梦臣也督造过工程,毕竟北京外城都是周梦臣修建的。

周梦臣对当时官府普遍的修建方式是很了解的。

首先,有几个衙役作为监工,到某一个需要服劳役的村落,拿着花名册点人头。

不管人名对上对不上,反正该出的丁是不能少的。

然后这几个衙役,带着该服役的百姓去服役的地方。

太祖时期,是规定过的,让百姓服役尽可能不出远门,最好就在本县之内。

但是后来遵守的却不大多了。

去外地服役简直是九死一生。

人离乡贱,实在是至理名言。

在本乡本土,百姓真有什么需要,有时候根本不需要钱,人情来往就行了。

但是去了外地,别的不说,吃口饭,喝口水都要要钱。

或许有些觉得这不是很正常的。

但是不能以后世的看法来这个时代。

因为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之中,很多百姓很少需要钱这种东西。

但是在外面什么都需要钱,就给他们带来很大的负担。

即便是后世,想在农村搞到钱与城市搞到钱,难度是完全不一样的,在明代这种情况,只会更加极端。

更不要说,还有衙役的敲诈勒索。

反正出外服役的百姓,不仅仅要自己带钱,自己带干粮,自带工具还有给衙役送去贿赂。

如果不给的话,衙役们能生生的将人折腾死。

用得都是合理的办法。

可以说,凡是这样的劳动。

看上就好像是狱警押解犯人出来工作一般,不,甚至不如这样,毕竟即便后世的犯人大多都是吃饱。

但是出去服役,很多事情,是很难保证吃饱的。

所以,每一个服役的人都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出门服役,必定折损好几个人。

即便回来之后,也是大病一场,要好长时间才能恢复元气。

如果一个人连续几年都服役,不用说了。

这个人必死无疑。

这就是大明弊政治一,赋税轻,徭役重。

而今却不一样了。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