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参观大同书院(1/2)
第四十七章 参观大同书院 周梦臣想起今春以来的形式,不由得紧皱眉头。
今年旱情太严重了。
严重地让周梦臣有些措不及防。
本来周梦臣还保留十几万两,在其他方向投资。
但是一到四月,周梦臣就知道不对。
只能将剩下的资金全部加急投入水利工程之中。
比如文莺湖工程,在周梦臣原本的计划之中,哪里有这么急。
甚至今年冬天完成就够了。
毕竟这本来是一个增加大同底蕴的工程,不要说今年冬天才完工,就是今年完不了工,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只是谁知道旱情如此险恶,以至于周梦臣不得不将的这个工程,成为排名第一的工程。
顺便将很多之前,没有完成的打井,修渠等工程一一提前。
大同周围的水浇地大概在四五万顷之多,而文莺湖能保证万顷左右。
至于其他挨着河道的地方,或许能保证一些。
但是更远的时候,如果不加紧修建水利工程。
今日太阳一直到了夏秋,说不定就要绝收了。
这一场大旱打乱了周梦臣所有的计划。
本来吴廷翰到来,是一件很让周梦臣高兴的事情,但是而今周梦臣也高兴不起来。
他已经对今年的丰收不抱什么希望了,只希望能保证今年大同百姓的口粮,毕竟大同底子太薄了,去年粮食也没有剩下来多少。
今年一旦绝收,不,不用绝收。
即便减产得太厉害。
也是无法承受的。
他只能不惜一切代价修建水利,打井修河,让蒸汽机抽水等等。
只是旱情与水灾不一样。
水灾爆发的时候非常迅猛。
有时固守堤坝就好像坚守阵地一般,死一不能让。
而旱情却没有这么激烈的对抗,却好像一场跑不完的马拉松一般。
只能永远的奔跑下去。
不知道结果如何。
着急也是没有用的。
周梦臣见今日文莺湖工程已经差不多了。
虽然整个文莺湖都有一点太着急了。
很多工程都是急就章。
而今开始蓄水了,依旧有很多事情没有收尾。
毕竟这么着急,就是想将御河的河水引进来。
御河是从关外发源的。
是一部分雪水一部分地下水形成的。
虽然不能说是季节性的河流。
但是如果旱情按照现在的情况继续发展下去,今年六月份如何没有下雨的话,御河定然会干涸的。
如果下雨的话,自然一切都好。
就当虚惊一场。
如果不下雨,大同周边最大的河水都干涸了。
不要说浇地了。
连人畜饮水都可能出问题了。
这就是周梦臣不惜一切督促赶工的原因。
有备无患。
而今最重要的事情已经完工了。
剩下的事情周梦臣不用怎么盯着了。
周梦臣转过身来,对吴廷翰说道:“师兄一路车马劳顿。
还是早日安置了吧。
有事明日再说不迟。”
吴廷翰说道:“不了。
今日看见做得好大事。
我而今回去也休息不了。
你有空的话吗?
不如带我看一看大同书院。
我一直想看看大同书院。”
心学有一个又一个书院。
吴廷翰早就想建立一个大书院的。
但是奈何吴廷翰没有这个财力与影响力。
吴廷翰最高不过当过参议。
比知府稍高一级,却是佐贰官。
而吴家的产业,也就几顷薄田。
养活吴廷翰一家可以的。
但是一年下来,也剩不下几个钱。
至于办书院?
根本不可能。
最多算是私塾。
所以,吴廷翰对大同书院的建立投入了大量心血,将自己的儿子都派过来了。
有时间吴廷翰也会想。
大同书院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
虽然吴国赏也写了一些书信,将大同书院的情况告诉吴廷翰。
但是书信上的东西。
总是说不清楚的。
此刻他自然想亲眼看看,他心中的气学门庭。
周梦臣说道:“师兄有命,师弟岂敢不从?”
周梦臣自然不是没有事情。
不过,在周梦臣看来,气学是最最重要的事情。
无他,他的功绩会淡化,几十年之后,未必有人知道他周梦臣,须知几十年前杨一清在三边总督任上做的,并不比周梦臣差多少?
但是而今,记得杨一清的人有多少?
即便他而今对文莺湖下了大功夫,但是不用几十年。
这文莺湖大体就有重新修缮。
唯独思想才是最重要的。
一旦科学,也就是气学思想,能成为大明主流思想。
周梦臣即便是被粉身碎骨,挫骨扬灰,也能含笑九泉。
所以关乎气学的事情,周梦臣从来是排在最前面的。
周梦臣与吴廷翰同乘一车。
很快就到了大同书院。
毕竟文莺湖就在大同城东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