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晋商的前世今生(1/2)
第二十二章 晋商的前世今生 殷正茂将周梦臣的要求一一记录下来。
周梦臣思忖片刻,说道:“另外什么质子,让辛爱入京朝见,等其他条款,按你的意思办。
鞑子想拿乔,我们也要吓一吓他。
不要担心谈崩了,而今担心谈崩的是辛爱,而不是我们。”
殷正茂说道:“遵命。”
周梦臣说道:“再有什么事情,可以直接来找我。”
殷正茂立即会意,起身告退。
周梦臣转过头,对杨继盛说道:“通贡这一件事情,估计有些波折,应该没有什么问题的。
不过想从通贡之中获利,还需要别的准备。”
杨继盛说道:“还需要什么准备?”
周梦臣说道:“之前,你与晋商接触过。
你觉得他们头面人物如何?”
杨继盛沉吟片刻,说道:“我其实没有怎么与他们打交道,不过是借了蓟州巡抚杨博的名头而已。
晋商之兴,都为盐商。
以输边起家,多居于蒲州。
问杨博作为蒲州望族之首,既是弘农杨氏之绪,又为而今蒲州臣工之首,对晋商是很有影响力的。
不过,看张,王,杨家这些人财力雄厚,拆解几十万两银子,真是轻松写意。
真是---”
杨继盛对国家无钱,为了区区几十万两银子,就弄得地方与中央扯皮不断。
为了对鞑子用兵,他与周梦臣恨不得一两银子,掰在两半花。
几十万两银子,都足够周梦臣与鞑子再打一场兔毛川之战了。
但是在几个大商贾那边,似乎都是毛毛雨。
这样杨继盛有些不知道该如何评价。
杨继盛本质上是农民出身的,他的思想感情之中,多占在普通百姓这一方。
对于这种富的超乎了杨继盛想象的大商人,他不能理解。
觉得这种情况,就不该存在。
但另外一方面他作为朝廷命官。
也找不出这些商人有什么大错。
不可能不顾法度处置他们。
这让杨继盛很迷茫。
周梦臣却知道,这将来是大明的普遍现象。
明末加得三饷,总共也不过一年不足千万两的赋税,就搞得天下鼎沸。
但是明末中等布商一次交易最少要备几十万两现银。
至于顶级大商人是多奢侈。
就不好说了。
这其实很充分的说明了。
大明的赋税制度,财政制度出了极大的问题。
晋商其实是开中法的受益者。
在国初,大明朝廷要为边关运输粮食,耗费巨大,于是就沿用了宋朝的开中法,也就是运输一定量的粮食到边关,能领盐引,然后到产盐地去盐售卖。
总体上,就是用盐上的重利来弥补运输中的消耗。
但是开中法渐渐不行了。
其中原因很多,皇帝滥发盐引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
到了弘治年间,开中法就废除了。
也就造成了边关粮食日益紧缺的原因。
朝廷将银子直接拨给边关,倒是痛快。
但是边关产粮不多,有银子没有粮食,也没有什么用处。
这也是为什么,周梦臣给下面发粮食,而不发银子的原因。
一来他的银子少。
二来,边关的粮价波动相当大。
甚至大量外来的粮食,压制了本地的粮食生产的利润。
同时一旦外来粮食断绝,粮价又能飞到天上去了。
总是弄出各种事情。
这才每月给粮,不是给银子。
一提道产盐地,人们直接能想到的就是两淮。
但是实际上,中国最古老的产盐区不是两淮,而是山西运城,也就是蒲州。
盐湖也是一个非常古老的产盐区,晋商就开始贩盐起家,后来不满足于盐湖的盐,与徽商争夺扬州盐的主动权。
这是后话。
而今的晋商已经全面发展,依靠同乡形成了一个很大的贸易网络。
与南方的徽商也算是南北称雄了。
到了嘉靖时代,已经到了非家产数十万,不敢称豪商的地步了。
几十万两银子,对他们来说,虽然是一个大数字,但是又不是一家出的。
几家十几家凑凑就有了。
比起徽商更精打细算。
晋商与官府走的更近一些。
从某种程度上,盐商都是吃得朝廷的饭。
维系朝廷上的关系,才是他们第一生产力。
这也是为什么?
北京一发话。
晋商就非常豪气的垫付了几十万两银子,给将士们发饷银。
这固然是晋商有钱。
但也说明了他们与朝廷之上紧密的关系。
他们根本无法拒绝。
周梦臣说道:“就请你为我引见一下吧。”
杨继盛说道:“这好办的很,何须引见,只需放出风声,有不知道多少人赶着上门。
只是周兄,你可要想好了。
不要一失足为千古恨。”
周梦臣听了,不由一笑,说道:“放心。
这一件事情,我周某人虽然比不上这些豪商富。
但是能收买我的人还没有出现。”
杨继盛判断的没有错。
晋商的财富与官面上的很多人都有关系。
他们也多维系一个比较好的官场关系非常看重。
周梦臣的风声传了出去。
顿时引得各地晋商匆匆从各地而来。
汇集在大同城中。
大同最繁华的街道一侧,有一座大院子。
原本是某郡王的别院。
只是周梦臣一心搞钱,对于这些不动产也没有什么兴趣,如果有人卖的人话,自然也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