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内阁争锋(1/2)
第十八章 内阁争锋 嘉靖的心思被周梦臣带偏了。
也无心理会什么议和的事情了。
在嘉靖看来,这都是小事了。
并且只要周梦臣自己不想搞什么阳奉阴违的把戏,这一件事情应该不会有什么太大纰漏。
毕竟周梦臣的能力,嘉靖还是信的过的。
打得能打赢。
谈又怎么谈不赢?
嘉靖心思一心放在自然生化之大道上。
想要从种种特异现象之中提取出普遍的规律。
但是很多事情,并不是嘉靖一句话,就完事了。
后面还有很多收尾的事情,还是要做的。
首先,周梦臣与丰城侯的交易达成,马芳以朔州伯领五军营副将一职,当然了。
总领五军营的乃是成国公。
成国公而今几乎不怎么管事。
再加上在与丰城侯的协议之中,马芳也是要从大同骑兵之中带走万余骑兵的。
这就是大同骑兵的一半。
当然了,在丰城侯的活动之下,兵部也做出了一些让步。
首先,朔州之战所俘获的战马,就不用全部上缴朝廷的。
一般来说,各部战利品,都是各镇处置。
但是朔州之战的战利品太多了,数万匹战马,说起来也有几十万两银子。
原本兵部想将这些战马抽调一半以上,补充宣府,山西,蓟州镇等处骑兵。
至于西北与辽东,各自都是有养马地的。
虽然数量不多,但战马可以是比较宽裕的。
其次,就是李儒担任大同总兵官,成为大同武将之首。
如此京营四万将士不用撤回京师。
作为供养京营的经费五十万两银子,照旧拨给大同镇。
不过虽然有四万京营士卒,但有一半都不一样了。
因为丰城侯将前线打过仗的,敢战之士撤回来好大一批,又从京中选拔一批将士补充到京营之中。
很明显是用大同镇来练兵。
周梦臣也同意了。
反正一时间,大同估计也没有什么大战了。
周梦臣也有时间训练。
戚继光已经总结出一种颇有成效的训练火器士卒的办法。
有老兵带新兵,这一件事情也不是多困难的。
只是严嵩终于一刀砍向了大同的财政,七十一万石粮食,以及几十万两的饷银。
一项项,要么以缓解朝廷压力,要么以与民休息的想法,都一个个给砍掉了。
虽然这在预料之内,但也让周梦臣十分肉疼。
周梦臣也知道,别的不说,单单说运输到大同的七十一万石粮食,在路上的消耗,就有三倍甚至更多,也就是在大同的七十一万石粮食,需要供给大同府县,山西,北直隶一些府县总计支出二百多万,甚至三百万石粮食。
运输之中,有不知道多少民夫客死异乡。
这就是大明财政体系的奇葩之处。
他们的供给并不是朝廷统一押送的。
而是让各地交税的百姓,将自己要缴纳的赋税,运输到指定地方。
其中路上的消耗,数倍于赋税本身。
也是常有的事情。
即便还收税,让百姓本乡本县支取,或者运输到府里,都比运输到大同都要减轻了不知道多少负担。
只是如此一来,周梦臣顿时觉得自己的手脚好像束缚住。
一下子得了缺血症,今后一两年内,不要说打仗了,就是十几万大军的军粮,战马所需的草料,等等开支。
都是需要周梦臣好好规划了。
一个弄不好,大军就要饿肚子了。
其实严嵩这样做,未必没有想让周梦臣消减一些卫所。
只需吃两三个卫所的空额。
财政危机不能说迎刃而解。
但能过得去了。
除此之外,就是周梦臣的职位了。
虽然周梦臣将朔州之战的功劳几乎全部推给了马芳,让马芳得以封伯,虽然没有世袭罔顾。
但是马芳还年轻,今后再立一二功劳,得一个世袭罔顾的恩赐,也很轻松。
但是这并不能代表周梦臣无功。
即便周梦臣觉得无功。
百官也不答应。
无他,这么多年以来,以文制武已经成为铁律了,诚然有一二将领,或仗着自己有战功。
或者仗着自己有背景,不将文官看在眼里,但是这仅仅是个例,大部分武将在文官麾下是不敢造次的。
不管是功劳,首功都是运筹帷幄之功,有什么败仗。
都是下面将士不肯尽心之过。
所以,他们不是为了周梦臣。
是为了他们将来。
所以这个规则不能破。
故而周梦臣以兵部侍郎担任大同巡抚,主持与封贡之事。
本来周梦臣以为自己能担任宣大总督,不知道是严嵩的手段,还是为了平衡局面。
周梦臣与宣大总督失之交臂。
在消减大同实力的同时,对宣府镇进行了加强,兵部给马数千,也有京营一支万余人的军队,进驻居庸关。
再加上宣府原本的力量,虽然不能与大同镇相比。
但是似乎能让朝廷安心几分。
这一切尘埃落定之后。
周梦臣也没有在北京多待的心思。
拜访了一些北京的重要人士,与嘉靖再见了一面,讨论了一下关于万物生化之理的探讨。
周梦臣暗中与冯保暗示一些东西。
冯保立即会意。
冯保比周梦臣会拍马屁。
嘉靖毕竟不是很多实验具体执行者。
冯保自然会引导嘉靖往周梦臣想要的地方走。
当然了,周梦臣也说得模棱两可,不敢将话说死。
说不过是自己的一些想法而已。
因为没有把握,才没有给皇帝说。
让冯保验证一下。
即便嘉靖知道了这些,有人抓不住周梦臣不妥之处。
玄武门外。
此刻已经入冬,寒风从北而来。
马芳躬身行礼,说道:“大人的恩德,马某没齿难忘,只是今后不能追随大人战场杀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