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 决策效率(2/2)
“末将愿意立军令状。”
周梦臣听了。
深刻明白了一个道理。
那就是他周梦臣到底不是真正从下面一步步走上来的将军。
对于他来说,他最大缺陷,就是战术层面的。
战略层面决断,周梦臣觉得自己足以胜任。
比如马芳所说的意思,与之前周梦臣做出的决断,并没有太多的区别。
本质上,都是确保春耕。
但是具体到每个地方怎么安排。
情况就大有不同了。
周梦臣心中暗道:“今后关于战争的决断,身边一定要有一个将领在身边。”
戚继光这一段时间一直在泡在京营四万人之中训练。
毕竟烽烟一起,大同军几乎所有人都上阵了。
唯独京营军四万人一直在大同训练再训练。
即便这些人没有什么想法,戚继光却有一些急了。
他也知道,而今的京营想要上战场,实在是差了不少了。
而今战事紧急的情况下,一旦要用到京营人马。
戚继光担心这些人上了战场就撒丫子了。
他们自己的生死事小,耽搁了军国大事事大。
再加上,戚继光在京师训练他们的时候,有不少场外因素干扰。
再加上戚继光比较圆滑,所以很多训练都没有下狠手。
而今却不一样了,这些京营士卒在大同,可是叫天天不亮,叫地地不灵。
即便告到了周梦臣这里。
周梦臣会有什么决断可想而知。
周梦臣从内心之中,并不是太认可那种地源兵种论的。
比如大同兵马甲天下这种说法。
他认可任何地方都可以出精兵,前提是通过严格的训练。
奈何正德想要引入外军壮大京营失败之后。
京营想要振作,只能靠自己自强了。
所以周梦臣对京营训练,周梦臣与丰城侯一样看重。
缺少了戚继光,周梦臣对战术层面的把握就缺了一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