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九十二章 王朝周期律(1/2)

第九十二章 王朝周期律 “小儿辈,杞人忧天!

我大明二祖开创,恩泽深远,得国之正,远迈前朝。

必将延绵长远。

你何出此言。”

徐阶勃然大怒道。

这是张居正少见徐阶的失态的时候。

可以人在局中,有时候很难看清楚的。

即便是徐阶这样第一流的政治家也是如此,他从来没有想过大明会在什么时候衰亡,以什么样的姿态衰弱。

其实正如周梦臣对张居正私下谈的,嘉靖朝看似距离明亡很远,其实并不远。

万历驾崩的时候,距离明亡也就二十多年了。

张居正的儿子之中。

第五子,活到了八十岁,在崇祯十七年为张献忠抓住,要他投降,张允修不肯,自杀。

最惨烈的是张居住的长子之长孙。

清兵逼近桂林,永历帝逃窜。

瞿景淳的孙子瞿式耜。

时为首辅。

他再次之前打退了鞑子三次对桂林的进攻,但是这一次大势已去。

左右都劝他走,瞿式耜知道明逃入云南,已经不可复兴,决计徇死。

张同敞时为权兵部侍郎总督广西各路人马抗清,弹尽粮绝,部属散尽,闻瞿式耜仍在桂林,孤身泅水入瞿式耜同死。

旋为清兵所杀。

徐阶也不知道,因为他善于保身的缘故,徐门之后,不像张门之后,子孙凋零。

死于国难的徐念祖,徐孚远,徐敬远,徐本高,等十几人。

但也软骨头,但是不管怎么说,松江徐家在明清之后,就雨打风吹去了。

徐阶知道,天下之间,没空不亡之国。

但是从来没有想过,大明会亡得这么早。

也不知道。

他家的后嗣有这么悲惨的际遇。

其实周梦臣也不知道。

他所只是简简单单计算了一下明亡的时间表。

但是即便如此,他这个时间表,对他来说,都充满了紧迫感。

毕竟周梦臣如果当活上百岁,说不定还能见见崇祯皇帝。

这对周梦臣来说,已经是一个非常大的刺激了。

更无暇去想,山河破碎风飘絮的时代,对昔日的宰相门第,是何等残酷。

那是生难,死亦难的时代。

时代的一粒沙尘落在一个人身上,就是一座大山。

更不要说整个时代的山崩地坼。

对每一个人又是怎么样的局面。

这也是周梦臣越发觉得当仁不让的。

只是别人没有这个想法,张居正即便对徐阶这样说了。

也更多是忧患之心作祟,并不觉得周梦臣说的是真的。

而徐阶一直以来以太平丞相自诩。

这不仅仅是徐阶的政治纲领,也是徐阶对自己的期许。

在施政上作为太平丞相,自然不会用什么极端的手段。

最好是和风细雨就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而徐阶也承认,大明情况是出了一些问题,但是徐阶并没有对大明深入改革的想法,而今想让偏离正道的大明,拨回太平的正道之上。

徐阶仅仅拨乱反正之想法。

所以,对张居正计算大明什么时候亡国的说法,他非常愤怒,愤怒之余,又有忌讳,根本不想说这个话题。

所谓愤怒,是觉得张居正这是在诅咒国运,如果凡夫俗子也就罢了。

张居正可是翰林编修,未来的国家重臣,可以说承受了皇恩浩荡,别人能这样说,你能这样说的。

但是徐阶也知道,张居正不是那种胡言乱语的人。

其实张居正知道的东西,徐阶都知道,甚至张居正不知道一些东西,徐阶也知道,虽然徐阶对张居正很是栽培,几乎将所有徐阶能看到的官方文书,都让张居正看。

但是徐阶毕竟是大学士。

一些很机密的东西,是不能带出皇宫的。

徐阶毕竟不是严嵩,也不是夏言。

做不出,将机密公文带到家里办公的事情。

更不要说,徐阶是扎扎实实做过地方官的人。

镇压过矿工起义,张居正一直在翰林院。

不大了解地方的情况。

诚然,朝廷之上,争斗纷纭。

但是徐阶更知道,真具有亡国气象的,就是底层。

徐阶之前,没有往这里想过。

只是觉得下面有一些乱。

不抓紧处置,将来或许会大事。

但是从来没有从亡国气象这个角度来看。

此刻被张居正一提醒。

心中越发觉得好像是对的。

越是如此,徐阶越不想深想下去。

这是他不可能接受的现实。

徐阶说道:“我说周梦臣吧。”

徐阶匆匆的话题拉了过来,说道:“周梦臣是一柄神兵利器。

天下有难题,用此剑斩之,无有不利,是一位能臣。

将来也是嘉靖名臣之列。

但是他锋芒太露,一点不知道和光同尘之道,却不知道,这正是内阁第一要义。”

“所以他根本不适合内阁。

以他的性子,在内阁,非弄得一团糟糕不可。”

“这也是我要告诉你的。

你与周梦臣之间的关系,我就不多说了。

今后要好好维系,他将是你一辈子的臂膀。

不过,你不要学他,你毕竟是要做大学士。

他的手段,太露骨了。”

张居正立即行礼说道:“弟子明白。”

张居正抬起头,还想说什么。

徐阶已经开口了,说道:“你没事回家休息吧。”

张居正自然知道,是恩师送客的意思。

他只能行礼告退了。

张居正走了之后,徐阶陷入沉思之中,仆人们都不敢来打扰,静静的书房之中,唯有日光在地面上轻轻地爬行,不惊动任何人。

过了一阵子,大概日光也觉得这种爬行很是无趣,于是也悄悄地走了。

这个时候才有了敲门之声。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