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丰收的喜悦(1/2)
第七十一章 丰收的喜悦 丰城侯走了。
在与周梦臣将整个重建京营的计划推敲过之后,在周梦臣明示暗示,给京营体系之中的将领,这个将领很可能就是李儒子文一场大胜之后。
也与周梦臣就很多小事进行了一点沟通。
其中大同水泥厂的事情敲定了,作为丰城侯千金的嫁妆,送给了周家。
一切都由周梦臣代替他儿子做主。
当然了,李家还是要留人为他们三岁的大小姐操心。
有这么丰厚的嫁妆,周梦臣也不好对儿子说是什么了。
心中暗道:“或许,儿子会喜欢富婆。”
周家的家底还是比不上丰城侯世代簪缨之家啊。
跟随丰城侯走的还有戚继光。
戚继光担任京营选兵重任,并且在选兵之后,也要进行粗布的训练,然后同五十万两的饷银一并来到大同。
周梦臣估计,虽然戚继光并不是一个人走的,还带了一批戚继光觉得合用中下级军官。
但能将选兵,初步训练全部搞定,也是在明年年初了。
倒是大同镇就有四万新兵可以用。
不过,那是远水。
周梦臣真正要面对的是近渴。
白登山一战,大同正兵都被打残了。
而且秋收之后,周梦臣一算手中宽裕了。
那么扩军,就是近在眼前的事情了。
周梦臣击鼓聚将。
在巡抚衙门白虎节堂之上。
周梦臣在上首正坐。
杨继盛坐在左手最上,他之后是殷正茂。
之后是大同知县,等大小官员。
右手第一乃是马芳。
马芳之后是李儒,然后麻禄等等。
文武官员坐定之后,周梦臣问道:“杨大人,秋收可是有了结果?”
杨继盛说道:“已经有了结果,这一次秋收是两部,一部分乃是,除却大同怀仁两县之外的其他各县的赋税,如往年旧例,大概有四万石上下。”
周梦臣点点头,心中明白,这是往年成例。
整个大同府即便加上大同,怀仁两县,也不过五万石上下。
至于为什么不加上这两县,原因很简单,这两县都是在大同镇附近,大同县就不用说了,就是大同府的附郭县,屯田大部分集中在大同城,也就是大同县的耕地几乎全部被占去了,剩下的也少之又少了。
怀仁比大同稍稍好一点,他在大同府东南方向,相距不远,县里的好地也都在这一次屯田之中,赋税根本就交不起,所以,杨继盛算的时候都没有数就进来。
杨继盛继续说道:“大人推行的屯田,共有二十万顷,总计有二百五十万石米,五十万石番麦。
以及马草,棉花,麻,各------”
杨继盛话还没有说完,下面的人都面面相觑,议论纷纷。
将杨继盛说话的声音都压了下去。
不是他们不吃惊,他们万万没有想到,居然有这么多的收成,三百万石粮食,听起来,比北京太仓之中的粮食都多。
岂能不让他们高兴,大同从来是贫瘠之地,何曾有这么多粮食?
周梦臣听了,忍不住咳嗽几声,这才将下面的声音给压了下去。
其实这么多粮食多吗?
一点都不多。
二十万顷,就是二千万亩地,才三百万石,平均下来,每亩都不足两斗的产量的。
当然了,周梦臣也知道,这二十万亩,并不是所有的土地都种粮食了,也是有相当一部分种植了经济作物,特别是棉花。
虽然吃的很重要。
但是对于大同这样靠北的边镇来说,御寒也是相当重要的。
大同在鞑子蹂躏之下,比一片白地也好不了多少。
周梦臣总要保证每一个将士有一身棉衣吧。
否则冬天就不大打仗了。
这还是最低要求。
所以即便减去棉花以及其他经济作物的种植之外,平均亩产产量也不过三五斗上下。
其中有旱灾的影响,同样也有大同土地的影响。
如果大同粮食生产本来就是有劣势的。
周梦臣对杨继盛说道:“你继续说。
不要说有多少,直接说可以用多少?”
杨继盛说道:“而今大同县,怀仁县,已经十七个卫所,总共丁口在五十万人以上,或许有些隐民,但是数量并不多,今年冬天,我准备走访一圈,让大同百姓重新回到朝廷治下。
这地方,多为难民,按大人规定,给百姓全年口粮,并给士卒一年月粮。
并百姓每人棉花五斤,士卒棉花十斤。
一番计算下来。
棉花一点都没有了。
粮食还剩下五十万石。”
这一下子给了这些将领很多刺激。
马芳忍不住说道:“大人这一下子发这么多粮食,不大好吧。
我可是知道我下面的兵是什么样的,给了这东西,肯定给霍霍了。
留不住的。”
周梦臣说道:“这也没有办法。
朝廷的七十一万石粮食已经到了,再加上这五十万石粮食,大同城中已经没有地方了,百姓的粮食就不说的,军中的粮食都先分给各部,你们自己想办法储藏。
不过,丑话说到前头了,给下面的,给你们。
甚至该分给你们的土地,我是一点没有打折扣。
如果我查出来,谁敢喝兵血,打折扣,就是想试试我周梦臣刀不利乎?”
诸将听了凛然从命,说道:“我等不敢。”
周梦臣也觉得,他们不敢。
如果说周梦臣刚来大同的权威是建立在杀人之上,下面人都怕周梦臣的辣手。
而对周梦臣并么多少崇敬之意,但是而今周梦臣真的收了大同士卒与百姓之心。
一方面是周梦臣打得胜仗。
诚然,周梦臣事后自我反省。
觉得这一战各种错漏失误的地方,简直是数不胜数,最后,周梦臣只能说,是运气占在他这一边。
但是在大同士卒与百姓心中可不是这样。
其实一场大战下来,即便很多参战的士卒也是不明白战事全貌是怎么样的?
不知道是,周梦臣前后脱节,被人家堵住了。
很多人事后分析,乃是周梦臣故意露出破绽,引鞑子来攻的。
毕竟对于大同士卒来说,与鞑子面对面厮杀,谁怕谁啊?
最怕的是抓不住鞑子尾巴,一个劲在屁股后面追。
吃灰都吃不上热乎的,一不留心就被吃掉了。
所以,能让鞑子不走,留下来厮杀的办法,就是好办法。
于是,周梦臣种种错漏都变成了英明神武,算无遗策。
并且以身作则,以身为饵。
何等大义凛然。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待遇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