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三十三章 千里长城空坏(1/2)

第三十三章 千里长城空坏 周梦臣从城头抓了一把乱草,说道:“不用说了,我知道。”

他目光扫过杀胡口周围的情况,杀胡口两侧山势相连。

只是这里是阴山余脉。

山势并不高大,绝不是哪种飞鸟难越的大山。

周梦臣看坡度,上山应该不是太难,所以长城沿山而建。

与山势在一起,成为一道防线。

光守杀胡口是没有什么用的。

鞑子只需派遣精锐,越过山脉,就能将杀胡口前后包围起来。

、 与其这样,还不如派人巡视就行了。

只是周梦臣实在不甘心。

他看着杀胡口外面,被兔毛川冲决出来的,一道蜿蜒的道路。

关外更不是大草原,是一片连绵不断的群山。

而这一条道路,更好像是劈开群山的通道。

周梦臣问道:“这里通向黄河?”

麻锦说道:“沿着这里走,不远就是玉林卫旧城,然后是镇虏卫旧城,再就是黄河了。”

周梦臣说道:“玉林卫旧城?”

麻锦说道:“太祖那时候,都在塞外建了卫城,后来支撑不起。

好像宣宗的时候,都迁到关内,于是玉林卫才与大同右卫同城,镇虏卫与天成卫同城。”

周梦臣忽然对殷正茂说道:“殷兄,我这才明白徐阁老的话。”

殷正茂说道:“什么话?”

周梦臣说道:“我大明这样的国家,从来是内事大过外事,因为朝廷的事情,从来是自己人给做坏,才能招来外敌。”

周梦臣仅仅看了一点,就可以确定。

而今长城防御体系,虽然多年没有修缮。

但是总体上来说,在要点的把握,整体的控制上,也显示出来当初修建者的军事造诣,要知道大同镇防御体系,乃是徐达,李文忠开创,后来有不知道多少名将增补而成的。

不敢说坚不可摧。

但是以周梦臣浅薄的军事常识,也看不出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只要朝廷有足够的兵马,填补整个防御体系。

鞑子绝对不可能轻易南下的。

但是而今,千里长城空空如也。

当年不知道多少将领的心血,只是每年秋天派人象征意义的驻守一二。

有什么意义。

周梦臣心中暗道:“还要扩军。

大同镇想要稳如泰山。

必须将长城上填满人。

各处都有人驻守。”

至于需要多少人,大概在八九万之多。

大同卫所十四个,定额七万多人,绝对不是白定的,而是结合各卫镇守的地区确定的。

这个数字是国初定下来的。

只是而今毕竟与国初不一样了。

很多地方谈不上沧海桑田,但也变化不少,朝廷后续添加了很多城堡,也是需要人驻守的。

如此一来,小十万驻守。

这个压力也是相当大的。

周梦臣目光从杀胡口外这一条沿着兔毛川的道路,内心之中有很多想法。

毕竟,从这里到黄河之间,有两处当年废弃的城池。

不知道情况如何,能不能用?

如果能用的话,就省去了很多功夫。

距离丰州滩又近了一步。

而且在山地之中,鞑子骑兵的优势。

也未必能发挥出来。

不过,这个想法仅仅是记在周梦臣笔记之中。

毕竟而今大同上下可以说马瘦毛长。

哪里有心思进去。

最少先恢复元气再说。

于是,周梦臣一行人沿着长城一路向东而去。

长城不仅仅是一个防御体系,也是一个交通体系。

在群山之中,沿着长城前进省却了翻山越岭的功夫。

只是长城上年久失修,有很多地方都有问题。

有的干脆倒了一片,成为一堆乱传碎石。

有的中间被挖断了。

看来鞑子从这个挖断的地方突入过关内。

周梦臣一一都记下来,知道长城也是需要一次大修的。

既然大兴土木,大同也需要一个水泥厂了。

一路上从周梦臣过了好几个城堡,这些城堡都在长城南不远。

可以留大队人马驻宿,省却了野外扎营的烦恼。

只是总体上来说,这些城堡也是有一种凋敝的感觉。

每一个城堡之中兵额都不满。

该一个千户驻守的有二三百人就已经不错了,该百户驻守的有二三十个人就不错了。

而且还是老弱病残。

守城还可以,其他的想都不用想了。

这一方面是因为本来就是这个样子,另外一方面,就是周梦臣将下面的精兵强将都抽调到了自己手中。

让自己手中有一支可以一战的重兵集团。

让下面更加凋敝来了。

即便周梦臣大量训练民兵,也是在大同周围,而不是这里。

周梦臣一系列新政,其实都局限于大同附近,根本没有深入到大同的各地。

这才有而今大同周围地区与这里形成的鲜明对付。

这让周梦臣感到任重而道远。

很快周梦臣的心思就不在这上面。

因为要面对鞑子入侵的主要方向,也就是大同正北边一片区域。

长城都是因地势而建的,周梦臣之前走过的山脉,算得上阴山余脉。

但这里却是阴山余脉与燕山余脉的分割点。

大同东侧最主要的河流,也就是御河,就是从长城外面流到大同的。

于是大同正北方向,御河与御河西岸一段距离,到东边的阳和口,这近百里距离之内,不能说没有山。

但是山都是很矮小。

甚至还好几个缺口。

所以里的长城没有了地理优势,不过是一道城墙而已。

再加上长城上防守缺额严重,兵力都是老弱病残。

根本守不住。

鞑子很容易就从这里越过边墙,突入大同城下。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