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到大同(1/2)
第六章 到大同 经过十几日的长途跋涉,周梦臣终于来到的大同城外。
大同城是一座古城,历史上有两次大扩建,一次是北魏事情营造平城,另外一次就是明朝开国之初,徐达营造大同城。
就城池规模上,城墙高度上来看,大同城自然是远远比不上北京城,特别是扩建之后的北京城。
但是就军事上的易守难攻来说,大同甚至比北京还坚固。
无他,北京城太大了。
从军事上,不利因素不少。
而大同城就不一样,大小合适,在城池外面还有四座关城,掩护四个城门。
让敌人不能直接攻城。
只是先拔掉外围的四座小城。
而这四座小城,更是小而坚的典型。
再加上城中呼应。
要想正面攻下这四座关城,非死上数千上万不可。
只可惜再厉害的城池。
也要人镇守。
不等周梦臣从大同东门进入大同,以大同巡抚徐仁与大同总兵马芳两个人为首的大同文武就已经纷纷出城迎接了。
特别是徐仁见了周梦臣,那股殷勤劲,就好像是见了再生父母一般。
恨不得跪下来,让周梦臣踩着他的背下马了。
无他,嘉靖二十九年到现在,大同换了两任巡抚。
一个已经下狱了。
另外一个也就是徐仁,正在走向下狱的路上。
毕竟大同这个烂摊子,出事才是大概率的事件,一旦出事,总是要有人负责的。
徐仁就是那个要负责的人的。
毕竟,真要有背景,就不可能在这个时候调到大同来。
徐仁也得到了调令,似乎北京一时间不好安置,将徐仁安置到了南京当了南京兵部一个养老的官。
但是对徐仁来说,这已经够了。
虽然南京六部大多是养老的。
但并不是没有人能从南京杀到北京的。
不过是坐一段时间冷板凳而已。
但是再在大同待下去,说不定一颗大好头颅,就被别人要去了。
所以徐仁在交接上,基本没有二话。
一天时间全部搞定。
然后就好像是火烧屁股一般,也不坐轿,骑着马带着随从就立即向北京方向而去了。
仿佛后面有什么恶鬼追着。
周梦臣叹息一声,他如果没有在京师经营这么多年。
从皇帝,内阁,兵部,乃至勋贵都能找到支持者,这个烂摊子,周梦臣也不敢接。
纯粹是不想出师未捷身先死。
不过而今,周梦臣觉得可以试一试。
周梦臣先蜻蜓点水的与马芳,以马芳下面几十员将领,都见上一面。
还有徐谓,以及下面的知府知县们都照了个面。
随即将前任巡抚留下来的摊子,细细看了一遍。
大同有多少兵?
朝廷拨款定额是一百万上下。
不过这个定额,是将所有粮草,物资都折银之后的统计。
否则以大明内部的管理程度,我只需列大同镇各种年例,就能将本章写完。
这一百万两养多少兵?
五万骑兵。
这就是周尚文赖以与俺答争锋的大同铁骑。
当然了,常常不满额。
一方面是朝廷拨的钱,到了周尚文手中,未必是足额的。
其次,就是战损,周尚文不知道上宁缺毋滥的。
所以常常不满额。
当然了,还有周尚文截留的钱款。
真要说起来,周尚文也不是清清白白的。
否则周尚文那四百亲兵怎么养?
还有很多将士的抚恤怎么出?
很多时候,在大同条条框框中做成事的,除却海瑞没有几个真的是清官。
就算是周梦臣也未必没有污点。
但是不要以为大同除却这五万骑兵就没有别的兵力。
那你就小看了,大同还下辖十四个卫。
一个卫按照五千六百人算。
这就有七万八千人之多。
可惜京营有多废物,各地卫所就有多废物。
这些人马只能让他们守守城池。
其他的就不要指望了。
甚至也不要去清点卫所到底有多少人了。
至于钱粮,周梦臣一翻账册,倒是还有五十万石粮食。
看上去不少,但是那是军粮。
是要给将士们发饷的。
虽然而今大同军力匮乏,但是一两万人还是有的。
按照级别不同。
每一个士卒每月领一石或者几斗。
这样一算,军中还能支撑一段时间。
但问题是。
民间怎么办?
真要让大同百姓都饿死了。
且不说,周梦臣忍心坐视不理。
单单说一件事情,人口是一切的根本。
而今大同虽然被鞑子蹂躏过了。
但是南方几个州并没有遭受兵锋。
各地百姓死伤总体上也是有数的。
周梦臣不去看黄册。
因为黄册根本没有用。
很多数据都是永乐年间的。
有个屁用的。
但是周梦臣按照这个数量,四州六县十四卫,再结合史书上的兵祸战乱等大规模减少人口的事件,结合人口自然增长率。
最后得出的结论,大同一镇男女丁口一共在百万上下。
当然了,周梦臣也知道,这个数字不大准确。
只是一个粗略的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