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九章 人来人往(1/2)
第一百五十九章 人来人往 徐渭没有立即走。
而是在京师滞留了一日,将顺天府的事情全部忙完之后,就在周梦臣拔给十名护卫的护持之下,一路向大同而去。
虽然依然有些风险。
但是这一行护卫都是从战场上杀出来的,而且跟随周尚文在大同驻守多年,要战斗力有战斗力,要人脉有人脉,再加上已经去信给马芳。
有马芳接应,应该没有什么大问题的。
徐渭走后。
周梦臣也没有闲着。
与新任顺天知府做了交接。
就准备离京了。
他首先要确定的是随行人员。
徐渭是周梦臣的谋主,麾下有十几位文员都是徐渭一手挑选的。
周梦臣也没有多操心。
有这些人打底,到了大同再收纳一些大同当地人入幕府。
就能支撑起一个巡抚衙门了。
当然了,这也与大同巡抚的职权有关系。
毕竟,大同巡抚虽然是巡抚,但管辖范围与一个知府相差不大。
事务方面也多偏向军事上的,不需要多带幕僚。
不过,周梦臣胸中有一篇好大的文章。
虽然因为去大同,让周梦臣很多计划未必能顺利推行。
他还是决定,按自己的步骤来。
他给自己老师吴廷翰写信,说要在大同办书院。
教化百姓。
请老师推荐一些人手过来。
这个计划,并不是周梦臣临时起意。
却也做过调整。
如果说周梦臣去江南,浙江,福建的话。
办书院的计划,依然会有的。
但是要拖后一些。
毕竟这一带都是文化锦绣的地带,从来不缺书院。
而且心学盛行。
即便是贩夫走卒都言心学。
而且心学之中,也有很多人才,上到内阁大学士徐阶,下到侠士,如何心隐。
中到名士,如徐渭。
没错,徐渭也受到心学影响。
什么是天下显学,这就是天下显学的底气。
而气学,已经式微了。
最大的表现就是,王阳明门下弟子以及再传弟子,有名有姓的一抓一大把。
而气学这里,吴廷翰已经算是年轻一辈的人。
虽然一把年纪了。
吴廷翰以下,在学术上有些成就的人,几乎没有了。
即便是高拱虽然学术有些功力,但他更偏向实学,只是算是受到气学影响。
未必能列入气学门墙了。
所以,周梦臣要在江南办气学的书院,是何等头铁。
在原本计划之中。
周梦臣准备先在江南站稳脚跟之后,再着手做这一件事情。
但是大同却不一样了。
大同敢战之士,勇决之将。
从来没有少过,能在战场上,三进三出,立尸不倒的将士,从来不少,所谓大同马兵甲天下。
这是公认的。
但是文化方面。
这就有一点不好意思了。
不能说,大同就没有读书人了。
但大同的读书人。
还每个高端到可以讨论气学与心学的时候。
他们有一点经历,就去考科举了。
根本没有闲心去研究这些儒学之中形而上的学问。
这也是环境影响人。
所以,周梦臣在大同办书院,绝对不会人说什么。
教授什么。
大同人也不在乎。
或许有些大同读书人,读过阳明先生的著作,但是也仅此而已。
周梦臣在嘉靖面前说过要在大同久任,这一次最少要待三年,甚至要更多年,也说不定。
他就想让气学在大同扎根。
毕竟,气学在边关上,也是有一些影响力,比如外科医学在大同的影响就很大。
周梦臣心中设想了一系列学校,大同大学,大同医学院如是云云。
甚至周梦臣还自我安慰。
大同也不错,最少在办学上,他能放开手脚。
不用顾忌别人。
除此之外,周梦臣还要在自己的弟子之中,挑选一些人随行。
毕竟,周梦臣要的气学,是他自己的气学。
而不是王廷相的气学,或者说吴廷翰的气学。
请吴廷翰派人来,是周梦臣知道,自己乃至自己弟子一脉,在传统的儒学之中,是有些欠缺的。
需要一些儒生来填补。
但是教学的主导权,是不可能让给别人的。
所以,他准备将自己的弟子们,带上一批到大同去。
外门弟子就不用说了。
这不用周梦臣去管。
周梦臣与外门弟子们接触不多,也就是周梦臣上上大课而已。
而今周梦臣的外门弟子有三四百人。
人数一直在起伏。
因为周梦臣对外门弟子的约束很薄弱的。
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很多人都已经不在门下听讲。
特别是很多工匠。
他们在周梦臣门下,只是听一些能解决现实的问题的方式方法。
更深的东西,他们没有兴趣,也没有心思学。
无非是留下一个姓名,算是学过而已。
周梦臣估计,能跟随周梦臣离开京师的,有一百人就相当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