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通州之战(1/2)
第八十四章 通州之战 通州作为北京东边门户,也是漕运转为陆运的要地。
是非常之重要的。
王抒得令之后,昼夜不停来到了通州城。
只是王抒来的快,鞑子来的也不慢。
几乎王抒到底通州城的同时,鞑子先头骑兵已经到了。
虽然仅仅有数百人,但是看上去声势浩大,不可一世。
还好通州是水陆要冲,河流比较多。
鞑子骑兵不能直接冲到通州城下,必须过河。
王抒二话不说,点齐了漕兵数千,让他们架船在河上列阵。
在船上放置弓弩,鞑子不来则罢。
一来,则强弓硬弩射之。
不过,王抒也知道。
这样是撑不了多久的。
首先是兵员,漕兵是什么兵。
就是运河上的船夫与搬运工。
他们多少年没有打仗了。
指望他们能出多漂亮的仗,却是休想了。
其次是地利。
诚然河流是通州的地利,通州是运河北端,好几条河流在这里交汇,但是北方的河流是与南方的河流不一样的。
即便不干涸,河流的宽度也是有限的,决计是挡不住大队骑兵的。
而今能挡住鞑子先头部队,不是因为漕兵多能战。
而是鞑子人数太少了。
等鞑子大队到了,就不好办了。
王抒看见通州城外,连绵数里的通州仓。
立即下令道:“给城中所有官员将领士卒发一年的粮饷,不过都要去城外通州仓领。
并传令百姓,凡是帮助朝廷将粮食从通州仓运入城中,搬一石,赏一石。”
“只有今日,过期不侯。”
王抒亲自坐镇通州仓,只见通州乃至于通州附近的百姓,全家出头,扶老携幼都来搬运粮食了。
要知道,北方旱田,一年收成也不过二三石。
如果除却成本,赋税,地租之外,一亩土地未必能有一石粮食的收益。
而今只需抗上两石入城,就有一石是自己的。
百姓们可不是拼命的搬吗?
只是,通州仓的粮食太多了。
而且除却官府的粮食之外,通州这里还是有很多仓库的。
这些仓库都是商人们转运的物资。
只是这个时候没有人去管。
无数百姓打着火把搬运物资。
远远看过去,就好像是地面上有一道星星点点的火光组成的长龙。
每一个光点都在一点点的移动。
就这样一夜过去了。
王抒红着眼睛,盯着通州仓中粮食。
粮食太多了。
多到一夜过去了,运输的还没有到一半。
只是这个时候,却是要王抒决断的时候了。
因为前线传来消息,漕兵崩了。
数千漕兵在河上,距离河边尚有一段距离,双方只能用弓弩射击,按理说,这样一来,能阻挡一段时间不是问题。
奈何人不行一切都不行。
鞑子也不是都不会游泳的。
毕竟蒙古其实也有很多河流湖泊。
鞑子用了看似很不可思议的战术击败了漕兵,就是游到船上。
没错。
漕兵常年在运河之上,平日一个比一个会游泳。
但是面对咬着兵刃游过来的鞑子,只敢射箭,不敢下去肉搏。
而且漕兵所谓的强弓硬弩,都是纸面上的,对付一下盗贼还行。
但是对付鞑子精锐,却是远远不行的。
甚至出现了,有几个鞑子光着膀子,身上挂了好几根箭矢,居然能跳到船上。
凡是出现短兵相接的局面,漕兵就好像被针刺破的气球一般,顿时瘪了。
就是一场大逃亡的开始。
也幸好漕兵们还知道,架船逃走比较快,否则将船丢给鞑子,可就欲哭无泪的。
阻挡鞑子时间更长的,不是漕兵们的战斗,而是鞑子渡河行动。
王抒得到消息之后,看着通州仓,虽然知道,这里都是民脂民膏,但是也没有其他办法了。
王抒一声令下,道:“放火。”
早已准备好的火头,从好几个地方点燃,沿着预埋的火油与火药,不一会功夫,就蔓延了整个仓库。
最少有一百万石粮食,就此葬身火海之中。
王抒看这熊熊烈火,叹息一声,最后一个回到了通州城内。
在通州城门关上的同时。
鞑子骑兵的烟尘已经到了通州城外。
俺答看着眼前熊熊烈火,只觉得心疼无比。
这一百万石粮食,足够俺答部吃上大半年了。
大明居然说烧了,就烧了。
真是好大的手笔,好厚的家底。
让俺答眼馋极了。
同时也感到了蒙古与大明的差距。
在俺答看来,这一把大火,也是大明实力的一种体现。
俺答内心之中刚刚冒出灭明的念头,就被他自己掐灭了。
毕竟对比蒙古,大明太大,太富了。
萧教主却不知道俺答心中所想,他靠近说道:“大汗,大明官仓是没有了。
但是运河作为大明南北要害,有不知道多少商人的仓库都在码头附近,不是一把火能烧掉的。”
俺答精神一震,说道:“辛爱。”
辛爱乃是俺答的长子,他立即出列说道:“儿子在。”
俺答说道:“带你的人去码头一趟,好好看看。”
这肥差,俺答自然要留给儿子了。
辛爱领兵而去了。
果然萧教主判断的不错。
虽然漕运最重要的是为官家转运粮食,粮食作为大宗货物,也是运河转运最多的商品,以至于每年通过通州入京的粮食在四百石上下,都会在通州仓转运的。
这才是通州仓为什么有这么多粮食的原因。
但是随着大明商业的繁华,运河之上不管是夹带也好,用官牌也好。
总之,很多货物以这样那样的名义运输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