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大同城中(1/2)
第六十二章 大同城中 大同总兵府衙门。
如果说,仇鸾与周尚文之间,有什么一样的地方。
就是他们都成功的将兵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以至于严重排斥大同巡抚的权力。
让新任宣大总督无可奈何。
甚至于,苏佑已经连续向朝廷上辞呈了。
无他,苏佑发现。
他虽然贵为宣大总督,但是什么也做不了。
大同是仇鸾的地盘。
而宣府又是翁万达的自留地。
苏佑除却能指挥身边一支千余人的卫队之外,什么事情都做不了。
而且苏佑如果是一个不懂行的还好,恰恰相反苏佑是一个懂行的。
虽然不是行伍出身,但是毕竟是卫所子弟的。
到了边关一看,就知道是何等的危机四伏。
留在这里什么都不能做。
似乎只能做一件事情,那就是替死鬼。
苏佑肯做才怪。
只是严嵩自然知道苏佑是被谁安排在宣大。
架空是架空。
但是苏佑在宣大,嘉靖比较放心。
所以,严嵩一直给苏佑写信,单单看那书信。
何等是和蔼可亲,礼贤下士,简直是苦口婆心的劝慰苏佑要以大局为重,以朝廷为重。
不要轻易说是辞职不辞职的。
但是私下里,却依旧是一点权力也不给苏佑。
毕竟前任宣大总督是高升了,北京距离宣府也不远,再加上严嵩的支持。
苏佑根本什么也做不了。
只是,周尚文之所以将文官给架空,是依仗自己几十年从军,军中仰之如父祖。
又有数次大捷,简在帝心。
而仇鸾之所以让大同巡抚无可奈何,却是因为他在勋贵一支山头的政治地位,与严世蕃几乎穿一条裤子的交情。
几乎是严嵩的义子的关系。
让下面官员怎么看对仇鸾怎么样?
两种不同的情况,反而有一样的结果。
而不同的情况,总就是不同的。
这个时候,就显露出来了。
“侯爷。”
一个人朗声站了出来,大声说道:“而今鞑子打到了大同城下,我大同军这么多年,从来没有如此憋屈过,请侯爷下令,开城迎敌。”
这个人不是别人,而是赵达。
周尚文一死,周尚文仅存的儿子,在西安老家守孝。
马芳又被周梦臣留在京师了。
赵达自然成为了周尚文旧部之首。
他虽然不是大同人,是凉州人。
但也在大同从军多年了。
早已将大同当成了埋骨之地了。
此刻见鞑子如此嚣张。
早就忍不住了。
而且忍不住的不仅仅是赵达。
还有大同大部分将领,只见赵达一出面,接下来大量将领,一个个都站了出来,说道:“侯爷,末将请战。”
一时间,整个白虎堂内,有三分之二的将领都站了出来,这都是大同本地将领,也就是说,都是周尚文旧部。
而剩下三分之一,一部分是仇鸾从京师带来的军队。
仇鸾上任的时候,借口大同军元气大伤,急需补充,从京营两厅之中抽掉了三千余骑。
当然了,虽然京营不堪战。
但是仇鸾毕竟是北京的坐地户,对京营的情况,了如指掌。
他挑出来的这些军队,或许不能如精锐边军相比,好歹身强力壮。
看上去很是威武。
仇鸾打仗如何?
还不得而知。
反正仇鸾最大功绩,是征安南的。
虽然是摆开架势,然后莫氏上表请降,所谓之不战屈人之兵,善之善也。
但是搞人事斗争,却是很有两手的。
来大同这才几个月,就借助从京师调来的一批军官,再加上拉拢一些大同本地的军官,借助朝廷的威严,也算是将大同镇牢牢的抓在手中了。
只是仇鸾万万没有想到,他今日还会遇见这一出。
在赵达等人看来,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已经忍不可忍的放手一搏,但是在仇鸾看来,这是对他权威的挑战。
他心中暗道:“一群混蛋,你们难道不知道周匹夫给我留下一个什么样的烂摊子。
这个时候还让我出战,脑袋被驴踢了。”
仇鸾从来不觉得,他的谨守城池的命令有什么错。
毕竟,鞑子势大,仇鸾怎么思忖,在城外野战,都逃不过一个死字。
这才选择这个保守的战法。
但这也是有几斤肚子吃几斤饭的现实打算。
他很清楚自己的使命,也是大同镇的使命,那就是为北京之屏障。
只是他对屏障的理解,与周尚文的理解不一样。
周尚文的理解的是,大同之后,是北京。
绝对不让鞑子越过大同而向北京。
所以,他为了这么目的,葬送了无数大同男儿,连同他两个儿子,乃至于自己的性命,也在所不惜。
而仇鸾的理解的是,有大同城以及大同城附近的一系列军事措施存在,即便鞑子南下,也不能深入。
的确,虽然鞑子号称没有后勤。
其实怎么可能?
任何军事行动,都是有后勤的。
大同,宣府在后,鞑子大军级别攻内三关,以及北京附近的关卡,也不能用全力,以北京附近防线之坚固。
想来很快鞑子就久攻无功,不得不退了回去了。
这就是仇鸾对大同的战略定位。
这种战略定位,自然有不同的战术。
如果从绝对理智的角度来看,仇鸾的做法,也不无道理。
毕竟大同镇而今的状况,今非昔比。
当然了,这也与仇鸾上任数月以来,从来没有在加强大同军,恢复大同军战力上,多下功夫有关。
仇鸾怒火中烧,却哈哈一笑,说道:“军心可用。
我岂能不想与鞑子一战,只是而今鞑子多达二十万之众,虽有虚报,但也决计不少,大同又是京城屏障,更不要说城中还有亲藩。
是绝对不能失陷的。
这仗该怎么打,还请诸位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