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五十章 危言耸听(1/2)

第五十章 危言耸听 “危言耸听。”

嘉靖心中暗道。

之所以这样评价,固然有嘉靖而今心思根本没有在边事上,听到周梦臣在隐隐约约指责自己。

触发了嘉靖的逆反心理。

毕竟嘉靖之骄傲,从来不认为自己有错,即便真的有问题,也不是他的错。

但也有另外一个原因。

那就是大明到底有多少军队?

多少能战之军?

这个问题,看似一个很简单的问题。

但实际上,却是一个横看成岭侧成峰的问题。

是一个能让很多历史学家研究一辈子的问题。

首先,所有人都有共识。

包括嘉靖看来,那就是卫所兵不能战。

三百多万军队,只是一个虚数。

其次,大明是有能战之军的,否则是谁与鞑子纠缠了这多年,难道是空气吗?

但是这能战之军有多少?

却谁也说不准了。

军中腐败最大的问题,就是数据不实。

大明账面上的军额,只是看看而已。

是一个财政拨款的统计数据。

根本不靠谱。

其次,还有很多编外军队。

如将领的家丁。

还有临战之时,被征召的民壮百姓,还有民兵衙役。

等等。

这些不在卫所序列的武装力量。

也不在统计之内。

周梦臣自己都要承认。

他给出三十多万军队,这是一个估计的数字,不是一个实数。

但这也这个数字也不是周梦臣凭空给的。

而是周梦臣在兵部接受到了各地第一手资料。

从这一手资料,推断分析出来的。

准确率有多少?

周梦臣自己也不好说。

毕竟,审计本来就是一定难度的,在大明做这个工作只会更难。

周梦臣又是通过兵部很多档案推断的。

更多一些,更少一些,周梦臣都不奇怪。

再加上大明军队的数字也是动态的。

很多时候,也都不一样。

只是周梦臣敢给出这个判断,还是有一定的底气的。

绝非胡说八道。

但是嘉靖不这样。

嘉靖也是有自己的信心来源的。

东厂,锦衣卫,内阁,各衙门。

嘉靖想知道什么东西,从来没有不知道的。

所以对大明军队的实力,是有自己的判断的。

只是,嘉靖自以为站在大明最顶端,就站得高看得远,也看得清楚。

却不知道,恰恰相反。

正因为他是皇帝,给他看的东西,都是经过不知道多少次装饰的。

他想要的真相,都是别人想给他看的真相。

并不是陆炳有意隐瞒他。

而是这种统计行为,从最下面开始就是一个层层欺瞒的事情。

吃空饷是一件见不得光的事情,即便是而今大环境默认了很多将领的行为。

但问题是,锦衣卫想办法的摸底的时候,总会遇到一些下意思的粉饰。

这是他们不知道是锦衣卫来问的情况下。

毕竟人对自己做的坏事。

都会下意思遮掩一二,不管对于谁。

这种数据本身就不可能完全真实,然后一层层加码之后,这水分也一层层的累积。

嘉靖即便知道,自己手中的数据是有出入的。

但也觉得没有想到,其实只有出,没有入。

再加上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而今的嘉靖,不是之前的嘉靖。

嘉靖在嘉靖二十年前,大体上还是励精图治的。

对朝廷大事比较关心的。

对当时数据印象比较深。

但是这几年来,他对朝廷大事大多是维持为主,很多事情都没有那么关心了。

嘉靖内心之中估计大明可战之军,大概在五六十万上下。

只是这个数字,是嘉靖二十年到三十年之间的水分,虽然有些水分大体是不差的。

但不是而今。

兵事越频繁,军队损失就越大,但是军方增补却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

在加上周梦臣的估计确实有一点点的低谷,总之两人之间数据相差如此之大,也难怪嘉靖根本不相信,甚至嗤之以鼻。

很多事情后人看来,当事人都是傻子。

却不知道。

后世人接受的种种信息,是被各种核实之后。

当事人掌握的信息,未必有那么全面且准确。

对事物的了解不一样,对事物的认知也就不一样。

嘉靖此刻没有心思与周梦臣说这个。

他淡淡的说道:“我不知道严嵩做了什么?

我只知道,严嵩是朕选的首辅。

西北情况明年也该恢复过来。

明年鞑子即便南下又怎么样了?

鞑子那一年不南下?

周尚文是老臣宿将,如此去了。

朕也很唏嘘。

但是大明名将如雨,敢战之将不知道有多少?

不是去了周尚文一个人,就不打仗了。”

“反而是你。

夏言更易,朝廷一年多都没有安稳。

再换一严嵩。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