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十八章 夺关(1/2)

第十八章 夺关 城头上的厮杀,对于鞑子来说,已经进入尾声了。

萧教主向俺答行礼,说道:“恭喜大汗,大都就在眼前了。”

俺答也忍不住喜形于色。

此刻永宁关北门还没有打开,毕竟堵死的城门,一时间不能打开。

但是在两里的城墙上,已经建立了四五稳固的长梯,大队鞑子已经准备在通过长梯上城了。

城头上还在坚持的明军,已经陷入各自为战的局面之下。

破关正在眼前。

俺答大喜说道:“此去大都,我不求别的,只求让南朝皇帝小儿,允我一事,就退兵了。”

萧教主虽然不甘心,但也不得不承认,这一战打到这里,已经打了好几个月,到了兵力用老的地步,今日攻永宁关就有几分侥幸的感觉的。

打北京,这样的天下坚城,必须养精蓄锐,准备充分,否则是打不下来的。

萧教主说道:“可是岁币?”

俺答哈哈一笑,说道:“南朝好面子,说岁币多难听啊?

咱们就叫通贡就行了,毕竟草原上太穷了。

什么都缺。

只需南朝皇帝允我此事,即便休兵罢战,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俺答屡次南下,其中有很多因素,比如战略安全的原因。

曾铣的复套计划,让俺答一日三惊。

但是而今战略形式逆转,曾铣死了。

大同镇也得到了严重的削弱,军事优势,已经到了俺答手中了。

俺答是很现实的。

没有白莲教一举灭明的想法。

他只是想维持住这种战略优势,并用之解决经济问题,就是通贡,让大量中原物资进入草原,俺答不仅仅可以稳固自己的统治,并有更多的人力物力建设丰州滩。

修建更多板升,并可以借助与大明的贸易权力,做转手贸易,将大明的货物转卖给其他的蒙古部落,巩固俺答在草原上的统治。

只是之前这一件事情,一直是想想而今,而今或许真能做成了。

萧教主内心之中有一丝危机感,暗道:“如果真是这样两边罢战,我们该怎么办?”

萧教主很清楚,自己与俺答之间是有根本性矛盾的,这个矛盾就是草原上汉人的归属权。

这些人大多数都是白莲教招徕而来的。

但是俺答并不希望这些人一直在白莲教手中。

而且朝廷恨白莲教入骨,甚至对付白莲教比对付鞑子更重要。

毕竟汉奸比敌人更可恶。

一旦和谈。

白莲教上下,该怎么自处?

萧教主一时间想的很多,他城府虽然很深,一时间面色也有几分不自然。

他唯恐俺答看见。

只是他抬头一看城头,忽然看见一面鞑子的旗帜从城头上飘落下来,一面破旧的红色旗帜,又挂在了城头。

这红旗自然是明军的旗帜。

毕竟大明尚红。

萧教主脸色陡变,说道:“这是怎么回事?”

此刻没有人能回答他。

或者戚继光能回答他。

戚继光一动,周梦臣立即明白了。

二话不说,穿上盔甲,拎着长剑,也跟了上去。

周梦臣作为文官,都拔剑上前了。

这就是无声的指挥,卢镗,王效,李儒各带本部冲了上去。

甚至周梦臣带来的工匠们,也找合用的家伙,什么木棍,火铳,乱七八糟什么都用,跟着周梦臣往上冲。

毕竟,这些人都是老北京,鞑子冲到北京城下,损失最大的就是他们。

周梦臣无意之中,反而做出了最好的指挥。

无他,永宁关并不大,甚至可以说是狭小,除却一个校场之外,几乎没有可以整队的地方,而从南门到北门更是一眼看穿。

这就是一个混战的局面。

这种各自为战反而是最好的办法。

而且不得不承认,杨继盛给出的解决办法很合适。

曹操的虎豹骑是以百人将为小卒,而今周梦臣带着这些武将家的舍人,来考武举的人,每个人都是有几分绝活的,但是了也有一些滥竽充数的,但是相当一部分都在水准之上。

就平均水准来说。

这些人的素质比一些武将的家丁很好。

当然了,也有一些缺点,比如没有打过仗,比如没有配合合练过。

前者只能靠自己克服了,但是后者,对而今的场面最好不过,这种城头争夺,很少有军队能在城头来摆出完整的整形。

好像有这个能力的,也唯有戚家军的鸳鸯阵。

反正鞑子没有这个能力。

所以一场混战,反而将明军单兵实力强大特点发挥出来了。

单单看戚继光就知道了。

历史上戚继光第一战事在打倭寇,领着是浙江卫所兵。

戚继光一看倭寇不多,于是带着部下冲锋在前,戚继光冲进倭寇之中,砍了十个人头,回头一看,卫所兵根本没有接战,全部掉头就跑。

戚继光被包围了。

于是戚继光也只能拔腿就跑。

而这样的情况下,戚继光居然能跑出来。

可见戚继光的战斗力。

这也是为什么戚继光痛定思痛,一定要练精兵的原因。

不过,这个位面上,戚继光的初战就没有那么狼狈了。

最少,在戚继光身后,虽然人数不多,有些人临阵也很紧张,但是大部分人还跟了上来。

戚继光一登上城头,就看见一面刚刚竖起来的鞑子旗帜。

他目光一扫,立即开弓射箭,几十步的距离之内,戚继光射箭都不用眼睛。

弓弦声几乎连在一起了,顿时射死数名鞑子。

戚继光虽然将长弓给扔了,拔刀在手,虎步前驱,长刀一闪,人头落地,大有一步一杀的气势。

他还不单单杀人,一边动手,一边大声喊道:“我乃京营千户,奉兵部周大人之令,来援永宁关,周大人已经到了永宁关中,京营大队人马,就是关后,好男儿跟我杀鞑子。”

戚继光的呼喊之中,本来士气已经崩溃的明军士卒,一瞬间有了主心骨。

纷纷向戚继光靠拢。

王氏此刻手持一柄长枪,跟着戚继光后面,戚继光身后前日会不服戚继光的人们,见戚继光在战场之上,如此威势,纷纷跟上。

一时间形成一个数百人的小队,横扫沿途的鞑子。

戚继光的目标很明确。

就是那一面鞑子战旗。

他首先要做的,不是杀鞑子,而是告诉还在永宁关中战斗的军民,大明朝廷的援军来了,以此鼓舞士气,否则仅仅靠他们数百疲惫之兵,恐怕未必能夺回永宁关城。

说时迟,那时快。

戚继光突然杀出,不仅仅明军没有想到,鞑子也没有想到。

于是戚继光就好像一柄利刃,顿时斩掉一面鞑子战旗,将原本踩在血泥之中明军旗帜再次升迁。

让整个永宁关上下,都得分明。

一时间永宁关上下欢声雷动。

鞑子的攻势为之一滞。

但也仅仅是为之一滞而已。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