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避实就虚(1/2)
第五章 避实就虚 俺答问道:“萧兄,而今该如何是好?”
俺答对白莲教主是既用且防,用是不得不用。
让蒙古人临阵冲杀,乃至于战场之上临阵决断,还是有一些人才的。
但是让蒙古人从更高的层面看问题,这种关于战略决策的问题,几乎没有几个蒙古人能给俺答建议。
白莲教主心中暗暗松了一口气。
而今下马与明军血战的部属,全部是出自板升,也就是他的嫡系部下。
他早就不想让这些性命毫无意义的牺牲在这里了。
但是他又身处嫌疑之地,他太清楚俺答对白莲教一惯的态度,既用且防。
他主动开口,反而不好。
最好等俺答开口。
这不,等俺答一开口,白莲教将胸中酝酿许久的备案一五一十的说了出来。
说道:“大汗,此战打到这个时候,已经很明显了,今日除不掉周尚文了。
宣大合兵,我军与之战,胜负难分。
但是折损必重。
与其这样,不如避实就虚。”
俺答说道:“避实就虚?”
白莲教主微微捻须,说道:“正是。
观宣府之兵,估计步骑十万有余,按之前的情报,这里面未必没有虚虚实实的成分。
只是他再怎么虚张声势。
宣府,大同两镇的主力,就在眼前了。”
“而宣大之军,步骑皆有,当避开明军主力,直扑北京内三关。
一旦有一处突破,则北京城就在眼前了。”
俺答一愣,一股无名之火,在他心中熊熊的燃烧起来。
这个不是别的,就是野心。
说实话。
俺答是一个很务实的蒙古大汗。
在一百多年前,也先南下,是真的有将北京做大都的野心。
这才有了土木堡之变,与北京保卫战。
但是俺答却是没有这个想法的。
他很清楚一点,明朝乃是大国,蒙古已经成为小邦了。
不说别的。
单单说人才储备。
双方就不可同日而语。
在也先的时候,还有一些大元时代遗留下来的人才。
最少懂文字,明文法。
从行军打仗,到建国安邦,还是有一点点的大国底蕴的。
而俺答并没有一统草原,势力更没有当时瓦刺之盛。
手中握着的,也不过丰州滩蒙汉百万之众。
这种实力根本不足以吞并大明。
策马中原。
白莲教主却不一样。
白莲教之中固然大多是装神弄鬼之辈。
但是上层之中,倒是还有几个人才。
比如这位白莲教萧教主。
他臣服于俺答,从来不觉得自己是汉奸。
在他看来,他不过借虏成势而已。
唐高宗都借过突厥兵。
他是一点道德负担都没有。
他自然不甘于边境的小大小闹。
他最先做的就是打上一场大战,大败明军,最少攻下北京,以俺答的实力。
形势的变化就成为俺答占据北京,明朝定然会以南京新首都。
然北方大部分地方就成为了无主之地,到时候他就能想办法,带着自己的嫡系军队,占据一地,然后招降纳叛,自成大业。
至于俺答什么的?
萧教主虽然也知道俺答也算是英主。
但是英主之间,也是有高下。
俺答或许能为蒙古中兴之主,但却不可能成为忽必烈,他掌控不了明军北方主力覆灭之后的复杂局面。
那就是白莲教的机会。
所以他迫切壮大俺答的野心。
一个没有北京梦的蒙古大汗,就不是一个合格的蒙古大汗。
俺答内心深处,未必没有北京情怀。
只是他还是很理智的,深吸了几口气,说道:“南人不是傻子,我听说内三关,坚不可摧,我军攻坚不利,即便是到了关下,恐怕也是关山难越。”
萧教主轻轻一笑,说道:“大汗有所不知。
燕山虽险,却难比蜀中之山,蜀中之山,那才是号称天险,飞鸟难越。
但是依然有邓艾阴平道之举。
更不要说数百里燕山,难道就没有一二可过的山川。
况且,紫荆关,居庸关,倒马关,自然是坚固,但是其他关卡却是未必了。
难道大汗不想试试吗?”
“而且留在这里,与明人一决生死,定今后九边二十年消长。
胜亦惨胜。
而直逼京城。
沿途可以就粮于敌,即便事有不协,也可以拔马出关,谁能当之。
大汗还请三思。”
就粮于敌,说的很文雅。
其实就是大举劫掠。
大同挡在宣府的前面,大同城以北常常是与鞑子交战。
但是鞑子绕过大同继续深入的战事,这些年也没有几次,真正算起来,估计也就是武宗皇帝应城之战。
掐指一算已经是三十年前的事情了。
三十年太平,足够很多人忘记了战争的残酷。
也让人们滋养生息,不敢说一个积蓄很多。
但是对于鞑子来说,足够他们捞一笔了。
有这一笔劫掠的收入,这一战就不算亏了。
萧教主将利弊分析的如此这明白,俺答的决断也就很简单了。
只见俺答一挥马鞭说道:“不用说了,本汗这一次就挥马东去,试一试天下雄关的成色如何。”
大军调动,没有秘密可言。
俺答阵前调动,更是让刚刚合兵一处的翁万达与周尚文看得一目了然。
翁万达的脸色难看之极。
翁万达也算是老边臣了。
主持过很多军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