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一百八十一章 拜师(1/2)

第一百八十一章 拜师 王廷相与吴廷翰最大的不同,并不是学问有高低。

不要以为王廷相是老师,吴廷翰的学问就比不上王廷相。

一来学问之道上,高低很难论的。

无法量化。

二来不同人不同时间段的学问高低是不一样的。

王廷相毕竟去了。

而吴廷翰在王廷相的基础之上有更多的专研。

否则王廷相也不会这么喜欢吴廷翰这个弟子。

两人最大的不同,是官职的不同。

吴廷翰脾气太硬,在官场之上做不到和光同尘。

他弃官之前的几任调任,明眼人都看出来不正常。

之前也说过,大明官员升迁都是有一定之规的。

前面当什么官,升任什么官职。

都是有说头的。

但吴廷翰却不一样,从京官到地方,从这个地方到另外一个地方。

每一次都是打破常规。

原因很简单,上官们都在踢皮球。

对于这种脾气太硬,不听话,又没有把柄的下属。

只能踢走了。

吴廷翰也是被踢了好几次,才对官场深刻的失望,最后弃官。

而王廷相却不一样。

他最高坐到都察院左都御史,已经是朝廷七卿之一,都察院的头头。

仕宦多年,历任四方,单单以名声看来,王廷相的名声与吴廷翰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单单名声来说,刘天和都比不上王廷相。

毕竟刘天和虽然做了一些事情,但是在学问上的建树并不多。

刘天和的学问大多在水利,医学。

在这个时代属于小道。

而王廷相却不一样了。

朝廷高官加大儒的身份,对影响力的增幅,可不是一加一等于二的。

吴廷翰觉得周梦臣不可能拒绝这个提议。

因为对周梦臣大有好处。

而且周梦臣要承担的义务却不多。

原因很简单,王廷相已经不在了,这些做弟子的义务,无非是照顾一下老师的后人,或者在为老师结集出书上面出一把力气等等。

这都是小事了。

正如吴廷翰所料,周梦臣实在无法拒绝这个好处。

他拜入王门不就是为了王廷相的名声,成为王廷相的弟子,还是王廷相的徒孙,还是有所区别的。

周梦臣立即说道:“多谢先生。”

吴廷翰说道:“叫什么先生?

叫师兄。”

周梦臣立即说道:“师兄。”

不过,拜师礼仪可不是他们两个人说两句就可以的。

吴廷翰也仅仅带了一个儿子,拜师礼仪只能让周梦臣自己去操持。

不过按吴廷翰的意思,也不用大办,他只请了数个人是师兄弟见过便是了。

至于周梦臣那边也就请几个要紧的朋友便是了。

有一些家仇不可外扬的感觉。

吴廷翰并没有将当日酒宴上的不愉快说给周梦臣,却没有与他们重新和好的想法。

于是,周梦臣就在自己家中摆上两桌。

做过见证。

吴廷翰请来了张潮,高拱等数人。

而周梦臣这里请来了张居正,殷正茂。

杨继盛,瞿景淳,凌云翼,等数人,还有周梦臣弟子都在场。

等吉时到了。

吴廷翰请了王廷相的牌位,也没有什么繁琐的理解,只是令周梦臣上前磕头上香,就算是礼成了。

吴廷翰随即将张潮等人,介绍给周梦臣。

而周梦臣也将自己的弟子一一介绍给吴廷翰等人,当然了,周梦臣也见到了比自己大上十几岁的师侄,吴国赏,也就是吴廷翰的次子。

一番交谈之下。

周梦臣发现了王门气学,虽然在朝廷之中,看似式微了。

但是也要看与谁想比了。

比起周梦臣大猫小猫三两只的样子。

气学与实学之间关系非常好,甚至大部分两者兼有。

毕竟实学虽然从丘浚开始提出了经世济用的口号,但是这个口号在儒学上根基浅薄,只是一个主张。

与儒学各派都没有什么抵触的地方。

只不过,气学比理学心学更务实一点。

两者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在南方这一张关系网,还是不算密集。

但是在长江以北,很多地方都有有交情,或者有通信的人。

而吴廷翰难得来京师一次,过几日就要回京,几个师兄弟在学问上有了疑问,都在问吴廷翰。

很快拜师宴,就转变为了气学内部研讨会。

这个时候,周梦臣是说不上话的。

虽然吴廷翰已经将王廷相的手稿,与自己的手稿,洋洋洒洒数百万字,全部留给了周梦臣。

而今的数百万字,不过一部小说。

但是在这个时代,可以说王,吴两人毕生所学。

只是周梦臣还没有细看。

对于很多东西,都只能听听而已。

毕竟他在儒学上根基太过浅薄了。

说着说着,张潮提了一件事情,说道:“吴师兄难得来京师一趟,要不讲一次学吧?”

吴廷翰说道:“算了。

北京不是讲学之地。”

高拱说道:“张师兄也是的。

此番刚刚得罪严嵩,又在京师讲学,不是送把柄于严嵩。

不过回到南方之后。

吴师兄却可以试着讲学。

毕竟南方讲学之风大盛,总不能都让心学讲学吧。”

吴廷翰叹息一声,说道:“为兄,虽然不敢说拙于言辞,但说阳明先生的弟子,的确有口绽莲花之能。

为兄在家乡讲过几次学,只有家乡子弟好好,一旦有外来士子,总是讲不成的。”

口绽莲花在这里,可不是一个好词。

而是一句讽刺的话。

原因无他。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