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六章 大明新核心(1/2)
第一百四十六章 大明新核心 玉熙宫中,严嵩垂手而立。
神态之庄重,几乎好像是菩萨身前的金童玉女。
只是可惜这金童老了一些。
就在严嵩身前,嘉靖斜靠在龙椅上,道袍松松垮垮,别有一股气度,一只手捏着一张纸,另外一只手手指轻轻在桌面上敲着,就好像是鼓点一般。
嘉靖正在细细品读,严嵩送上来的名单。
这是内阁六部都察院的名单。
也就是内阁大学士,再加上朝廷上七卿,可以说是整个大明最核心的人员了。
也是嘉靖对朝政之上最操心的事情。
因为嘉靖很明白,只要这个名单安排好了。
他即便在西苑不出寸步。
朝廷大势也在掌控之中。
而如果这里面出了问题,嘉靖就不得不对朝廷进行大干涉,大调整。
就好像是夏言下台前后。
为了这一件事,嘉靖可以分神好多在俗务之中。
恩,对嘉靖来说,朝廷上的事情,就俗务。
长生之道的求索,才是正事。
故而平日对朝廷大事不大关心的嘉靖,对这个名单一点点细细品读。
其中有一些人是已经定下来的,虽然严嵩内心之中,对上面的人很是不满。
但是他很识趣。
知道是皇帝的意思,就一个字也没有改,大学士张治成为次辅,礼部尚书徐阶,刑部尚书喻茂坚,工部尚书李士翰这些政敌,也一一在列。
但是剩下的人,就大有讲究了。
其中有一些就是让严嵩栽培自己的势力。
内阁大学士严嵩非常恭敬的开出了一个名单,让嘉靖来选。
名单有十几人之多。
都是各地方正之老臣。
最重要的吏部尚书,严嵩也给了一个出乎意料的人选,夏邦谟。
这个人也是老臣。
但是却是四川人。
而杨廷和也是四川人。
听闻此人当年与杨慎的交情不浅。
而今也是朝中硕果仅存的几个正德年间进士。
这个人作为杨廷和余党,这么多年在外任职,早就将棱角抹平了。
为官好坏,暂且不说,但是脾气不硬,最少不会如喻茂坚一般,与严嵩拍桌子。
至于最重要的兵部尚书,却是令侍郎暂代尚书事。
不过,这个侍郎有些特殊。
乃是前郧阳巡抚欧阳必进。
这个人不是别人,乃是严嵩的妻弟。
嘉靖看了看,对这名单很满意。
这上面名单,虽然是严嵩拟定的,但是却是站在嘉靖的角度考虑的。
严嵩虽然是首辅,但是他在七卿之中,只有一个位置,那就是户部尚书刘储秀。
而兵部虽然是欧阳必进暂代,但是欧阳必进毕竟是兵部侍郎而不是尚书。
嘉靖当然知道,张治徐阶等数人,已经有联合的意识。
于是严嵩占据内阁优势,张治占据六部优势,看上去双方相互制衡。
甚至让嘉靖觉得,一个内阁首辅也不能太委屈了。
否则也做不成事情。
说道:“欧阳必进,朕是知道的。
我记得他在郧阳巡抚任上,也很有建树,何必暂代,直接任为兵部本堂,也不是不行。”
严嵩说道:“陛下,从巡抚到兵部侍郎,代掌部务,已经是升了一级,臣虽然内举不避亲,但也不敢有违朝廷法度,其实,以臣之见。
欧阳必进有抚民之才,但是令他掌兵,臣却有一些不放心,臣有一个更好的人选。”
嘉靖说道:“哦?
何人?”
严嵩说道:“宣大总督翁万达。
我朝之大患,北虏是也。
而朝廷之中,最了解北虏的大臣,无过翁万达。
臣以为兵部交给翁万达,才是放心得过。
只是宣大事务不可一日无人,臣以为要先等等。
才好换将。
所以让欧阳必进暂代部务。”
“半年左右,臣就将翁总督调入京师中。”
嘉靖说道:“爱卿有心了。”
严嵩说道:“臣受陛下托付国家之重,宿夜兴叹,不敢有一夜安枕,唯恐臣之愚钝,误国家之大事,故而朝廷大事,臣不敢擅专,唯求与贤臣共治之,夏公,喻公,翁公,皆是天下大贤。
分权任之,陛下可以垂拱以治天下。”
嘉靖很满意,说道:“不错,有严卿在内阁,朕高枕无忧了。”
严嵩一副忠臣的模样,似乎想嘉靖所想,急嘉靖所急,没有一点私心。
唯嘉靖之命是从,似乎嘉靖一个眼神,严嵩就立即知道是冷是暖,是屎是尿。
这样贴心的表现,让嘉靖很满意。
严嵩却从嘉靖的表情之中,得到了自己的答案。
那就是从张治到徐阶,这一系列大臣,而今还不能动。
最少不能现在动,对现在的朝廷局势,严嵩满意不满意不重要,重要的是嘉靖很满意。
严嵩就不能违背。
不过严嵩既然掌控了内阁大权。
今后有的是办法,一个个仔细收拾。
毕竟他给欧阳必进安排了一个兵部侍郎代掌部务,等翁万达入京之后,欧阳必进就不能在兵部待了严嵩之所以不让欧阳必进在兵部久留。
原因很简单,严嵩不是傻子。
他虽然将复套之事给弄没了。
但并不是对北方的威胁,一点也没有察觉。
所以他力荐翁万达,翁万达其实与严嵩关系并不好。
但是这个是严嵩要的就是一个能办事的兵部尚书。
成功了,是严嵩有识人之明,如果一旦事败,翁万达就是来背锅的。
而欧阳必进资历也有一些浅薄,过度一下,就好多了。
到时候欧阳必进也就有了担任尚书的资历。
严嵩总不能不给他一个尚书吧。
而尚书一个萝卜一个坑,在此之前,自然要拔一根萝卜。
而且拔萝卜要趁早,不要想一口气拔出来,要天长日久,旁敲侧击。
严嵩说道:“陛下,前日周大人在刑部狱中的事情,臣听说了。”
嘉靖听了。
以为严嵩说周梦臣的不是。
却听见严嵩却将事情揽在自己的身上,说道:“这件事情,是臣忙中出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