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铁炉(1/2)
第六十一章 铁炉 “轰”
的一声,皇宫之中一声巨响,震动四方。
连在军器局的周梦臣都听见了,真是惊天动地。
周梦臣也忍不住让孟冲找自己的人脉去问问。
孟冲就是而今主管兵仗局的太监。
孟冲与藤祥都是黄锦一脉的人。
他对周梦臣自然是毕恭毕敬。
不敢有二话。
立即派人去打听了。
很快就有了消息,听说就在西苑西南角,而炸死了几个人。
但是具体情况,皇帝已经下了封口令了。
不许外传,不许打探。
周梦臣说道:“不许打听就不打听了,我这里的事情还忙不完。
各地来的工匠都到齐了吗?”
其实周梦臣隐隐约约有说猜测。
只是不敢肯定而已。
孟冲说道:“都到齐了。”
周梦臣说道:“那就开始吧。”
不得不说,有皇帝的命令,哪怕仅仅是中旨,就帮了周梦臣很大的忙。
周梦臣作为工部主事,写书信让地方官员帮忙找几个工匠,是可以的。
但是要满天下搜罗工匠,并让地方官员送到京师,却是难了。
毕竟这年头出行可不如后世那么便利。
其中不知道有多少麻烦事情。
地方官员可不乐意做 周梦臣毕竟不是工部尚书,在北京的都知道周梦臣是天子近臣,但是在地面上的官员却未必知道。
即便知道了,也未必不敢搪塞,什么叫天高皇帝远,皇帝的命令还未必不敢搪塞的,不要区区一个天子近臣。
但是皇帝命令就不一样了,即便不尽心尽力,也要做一个样子了。
这几日,九边的军匠,遵化的民匠,山西,河南,山东,等地炼铁的佼佼者,甚至还有几个南直隶的铁匠。
大多都是北方省份的。
不过有一个广东佛山的铁匠。
是因为他正好在北方,就被收刮过来了。
周梦臣忽然发现,他其实并不许做什么改进。
只需做一个技术整合者就行了。
这些铁匠能被送过来,证明就是当地的佼佼者。
各有几分绝活。
毕竟从九边送来的军匠。
他的特长就是造火炮,可以不炸膛。
当然了,是有秘诀的。
至于这秘诀,他们本来不敢说。
周梦臣花了大价钱,一个给了一个九品官,并脱离匠籍。
并只要证明有用,每一条秘诀一百银子。
瞬间,这些铁匠都答应下来。
于是,周梦臣一个个记录下来这些工匠的秘诀。
佛山铁匠的秘诀,就是造铁炉的秘法。
他造的铁炉特别大,一次能产很多铁。
甚至他们还发现,铁炉越大,铁的品相也就越好,特别是最中间的铁水,能造出最好的钢。
至于九边铁匠,就是往铁水里面加其他配料。
反正他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就是加这些配料,即便是在铁炉火力不足的时候,也可造出很好的铁水。
当然了也有没有的。
比如有的铁匠的秘诀是对怎么打铁,可以打出非常锋利的宝剑。
但是被周梦臣内心之中立即否决了。
周梦臣要的是大规模的钢铁,而不是用锤子敲出来一两根铁条。
于是,周梦臣主持会议。
将这些人的各种意见都综合起来。
当然了,各种技术细节,也需要取舍的。
比如佛山铁匠就认为,用煤是不行的。
必须用木材,甚至还指定烧什么木材,才最好。
但是周梦臣对这种经营自然要否定的。
北京可没有那么多木材。
就这样综合所有人意见,并结合周梦臣的科学素养,来判断对与不对。
比如某个铁匠神秘兮兮的说,要造出好炉,就要在烧第一炉的时候,将一对童男童女塞进去,这样炉子就有炉神了。
会非常好用的。
周梦臣差一点想将这个铁匠给杀了。
只是,他调查了一下。
发现工匠之中,这种迷信的想法还不在少数。
这让他很无奈,但是不能真杀人吧。
于是他想了想,就派人孙玄清来这里做了一个法事,并在铁炉附近盖了一个小庙,供奉欧冶子。
有的铁匠表示,不应该供奉欧冶子。
各地铁匠都有不同的祖师爷。
甚至为了这个还想打一架。
但是周梦臣可不惯着他们。
他决定供奉欧冶子。
这些工匠才想起来,这位与他们很好说话的官人,是朝廷命官。
一个个都不敢说话了。
就这样磕磕绊绊的。
第一台炼铁炉造了出来。
整个铁炉高一丈五,下面悬空。
用来排渣。
全部用耐火砖盖出来的。
至于耐火砖什么的,也不用费心,大明有那么多铁炉,之前用什么而今就用什么。
至于上料口在上面。
不管是焦炭,还铁料,还有石灰石等添加剂。
都是用滑轮吊上去。
周梦臣也想过用传送带,但是试了试,还是滑轮比较好操作。
因为周梦臣已经在盔甲厂大规模应用。
大大小小出了好多事情。
现在已经算是成熟技术了。
周梦臣而今赶时间,几乎都有一个原则。
尽量不用新技术,完成对之前老技术的整合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