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王恭厂(1/2)
第三十一章 王恭厂 周梦臣此言一出,这个刘吏员满心的不愿意。
是的,缺人的事情,不能全怪在刘吏员的身上,毕竟他上任的时候,人本来就不全。
但是缺人的好处,却大多都在刘吏员手上了。
整个军械局一年拨款四万两,这可是从工部尚书口中说出来的。
定然是没有什么水分的。
这四万两相当大一部分都是付给工匠的工食钱,甚至这工食钱都是国初定下来的,与朝廷的俸禄一样很低。
什么?
你说材料。
很抱歉,人家对外采购的事情并不多。
最少在国初的时候,铁是自己开采的, 遵化铁厂关闭的原因之一,就是工部仓库放不下了。
至于木材。
工部在南方的关卡,专门有一项税,就是抽木材的。
只能用木材交税。
虽然将木头从南方运到北京,运费恐怕比木头本身要贵。
但是朝廷很多制度,根本不讲经济原则。
即便而今朝廷体制败坏不少。
对外采购的事情做得也不多,更多是近乎于强买强卖的和买。
总之价格可以压得很低,只不过承办的商人很容易倾家荡产而已。
在册两千人,实有八百人。
就是说有一千二百人的工食银落到这些吏员手中了。
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横财。
他们可不愿意割肉。
只是这个时候,却不敢多说。
刘吏员只能说道:“属下明白。”
周梦臣也不说什么?
一开始不好下重手,重要留些余地。
如果这刘吏员等人真是一个明白人。
周梦臣也愿意宽大处理。
但是如果不老实,到时候再处置不迟。
周梦臣接着问道:“年例多少?”
刘吏员说道:“一万九千件。”
周梦臣一愣,语气之中带着不可思议说道:“一万九千件?
盔甲吗?”
在周梦臣看来,这个数字太不可思议了。
不管这个厂子组织再差。
一个八百人的厂子,一年下来仅仅打造一万九千件盔甲。
这效率太低下了吧。
不,在朝廷在册的工匠有二千人上下,这算什么?
在朝廷看来,一个工匠一年打十副甲就行了。
这是做武器吗?
根本就是造艺术品吧。
刘吏员说道:“并不都是盔甲,其中还有一些刀盾长枪之类,总计一万九千多件。
请大人放心,我们一定能完成年例的。”
周梦臣听了之后,简直是无语了。
比起盔甲,这些武器更好打造好不好。
一万九千件居然还不是都是盔甲。
这样的生产效率,让周梦臣简直不知道该如何形容了。
至于刘吏员还敢来邀功。
周梦臣觉得,放一个小学生在他这个位置上都比他做的好。
不。
派一个猪在这个位置上。
也能完成好不好。
周梦臣捏着手中的枪头,放在一边的工棚里面,说道:“这里就看到这里,去王恭厂看看。”
周梦臣之所以不看了。
一是因为,在周梦臣看来,冷兵器已经落后于时代了。
周梦臣不想在这一件事情投入太多的精力。
其次就是这个盔甲厂的一些,周梦臣都看不过眼。
已经准备整个组织架构都要推倒重建。
一年生产一万九千多件武器,还不全是盔甲。
周梦臣觉得他如果不做出一些改变,就是在侮辱自己。
既然决定推倒重建。
那么就不用多看了。
反正将来的盔甲厂,大概除却工匠之外,其余全部要变。
周梦臣说走就走。
可谓来去如风。
工部的作坊虽然并不是一个挨着一个,但也相距不远。
很快周梦臣就到了王恭厂。
这一次周梦臣学精了。
一来并没有下去看生产,先看数据。
在册工匠四千多人。
一问实际工匠不过二千多人。
看样子比盔甲厂好一些,最少仅仅是吃了一半空饷,盔甲厂那边就吃了一半多。
周梦臣用告诫刘吏员的原话告诫了这边的人。
只能说勿谓言之不预。
至于做不做,且看将来。
周梦臣又问王恭厂年例。
却是一个让周梦臣头疼之极的数字。
不是这个数字太大,也不是这个数字太小,而是这个数字太复杂了。
怎么说?
王恭厂的产品可以分为三种。
火药,火器,弹丸。
火器总共有三百多种,有些不大造,有些仅仅造一两百的数目。
有的大炮,几千斤,有的是手铳。
甚至有叫讯炮,压根就是二踢脚,用来传递消息的。
之前刘吏员将盔甲数目与冷兵器的数目放在一起,说一万九千件,周梦臣还是能稍稍接受。
毕竟,在周梦臣看来,这些东西生产都很简单。
但是而今,火器数量总和,是三百多种总和。
三万多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