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工部主事(1/2)
第二十七章 工部主事 周梦臣考进士,就是要摆脱他身上世习阴阳的色彩。
从而改变自己身份,染上文官的底色。
如此一来对周梦臣未来的发展大有好处。
而夏言的意思,将周梦臣还留在钦天监,这就是强调周梦臣世习天文的身份。
进士成为周梦臣一个加衔而已。
这有什么意思?
只是身份差别,周梦臣也不能直接反驳,只是婉转的说道:“夏阁老,复套之举乃是本朝数十年来在边事上最大的举措,下官乃是刘公弟子,无不心向往之,恨不能为曾公马前之卒,为曾公前驱。”
“只是碍于京中事务,不能去边塞。
不过,也有一计之长可助兵事。
下官不仅仅是精于天文,也精于机械之道。
刚刚看曾公的战车,很多地方未有尽善之处。”
对曾铣来说,他这一次来京的目的已经完成了。
虽然一时间没有退场。
但是此刻也在一侧静静等候退场的时候,听到了周梦臣忽然说起了自己,一时间也有一些奇怪,问道:“何处没有尽善?”
周梦臣说道:“一时间说不清楚。
还请陛下赐纸笔,臣画给曾公。”
感谢天下测量计划,为了避免承载座钟的马车太过颠簸,误差太大。
于是,周梦臣拆了好像马车,增加了不少减震的软钢。
对车辆的结构有了很大的了解。
曾铣整体计划不错,但是具体在一些细节上,就差强人意了。
别的不说,单单是这些战车,其实就是老百姓用的平车,做了一个简单的改装而已。
这个经典结构,农村一直用到了八十年代。
甚至而今一些地方还有一些保留。
不能说不好。
但是军用与民用是不一样的,更不要说曾铣还要在车上安置两三门小炮,外面要有挡板。
可以承载重量,又能作为步兵作战的掩体。
在设计上,就要求比较高了。
当然了,周梦臣估计曾铣不会在设计上多做改革。
质量不够,数量来补便是了,毕竟这车在大明也算不上什么稀罕玩意。
只是如果有更好的,曾铣估计也是拒绝不了的。
周梦臣用黄锦送过来的笔墨,不过几笔就勾勒出一个简图,这个马车比寻常马车要大了一圈,局势是四轮,甚至六轮的。
周梦臣顺手还画了几个零件分解图。
曾铣见了不由说道:“妙。”
曾铣既然想要用车阵,对车辆也是进行过研究的。
当然了,他的研究不过是对现有的各种车辆进行调查而已。
曾铣用的车,被叫做偏箱车。
其实就时候农村的平车一侧有箱子而已。
虽然进行了改进,但是各方面曾铣未必多满意。
而周梦臣这个,首先是四轮车,车比原来的车高大许多,也宽了许多。
加上挡板之后。
就好像一堵墙一般。
最少需要四批马拉动。
而且周梦臣还在车上设计了一些功能。
比如车轮的迅速拆卸。
将车轮一卸,整个车厢就好像是一个木头堡垒。
而且车厢前后都有铁链接口。
交战的时候,可以前车与后车连接在一起,就好像是火车一般。
如果说曾铣的车阵,固然是以车为阵,但其实也是车辆与步卒的结合。
以车辆为屏障,阻挡鞑子马力,而步卒列阵在后,随即准备厮杀。
而周梦臣改进过的车阵真是一座移动的城池了。
曾铣随即皱眉,说道:“此车比原来的车大了许多。
只是造价如何?
不知道军中能不能承受得住?”
这是军需品不是奢侈品。
所以价格不能高了。
如果太贵,曾铣只能少数用一些作为将领的休息的地方。
周梦臣说道:“我不知道原来的马车是什么价格。
但是我敢保证,同料之下,工钱一样。”
周梦臣说这句话,是有底气的。
他在武昌设计的那一套木料加工工具,而今可以发扬光大了。
不,不仅仅是发扬光大了。
而是能升级2.
0版本。
当初周梦臣在武昌的时候,并不了解这个时代的工艺发展。
也没有用最好的工匠。
所以他设计的很多地方都急就章。
而且却不一样了。
经过应天阁,钟表,八音盒的设计与打造。
周梦臣对这个时代顶尖的工艺水平已经了然于心了。
同样,周梦臣的设计经验也逐渐丰富起来。
设计这个工作,也是吃经验的。
当初他设计那一套加工工具的时候,他还是一个新手。
现在想想很多地方处理都不够好。
而今他敢确定一点,在大量先进木材加工工具的帮助之下,周梦臣可以大规模压缩成本。
当然了。
这一件事情是周梦臣事先没有想到的,他也不知道这马车的成本有多高。
也不好空开口。
只能大概的说,至于料,是木材单位。
大明造船都说多少料多少料。
其实在周梦臣心中,这个是有压低的空间的。
但是在曾铣这里,就已经非常实惠了。
曾铣默默盘算,就拿最简单的四轮车。
估计要三辆原来的马车的材料才能顶得上,但实际上三辆马车又装人有装粮食,还有炮的,未必能装多少东西,看周梦臣的设计,承载力似乎不少。
甚至可以两样马车夹杂的用。
总之,这个价格在他看来,已经非常有诱惑力了。
他忍不住说道:“陛下,各位阁老,周梦臣营造之才,臣佩服之极,臣以为如此人才,应该去工部。”
曾铣不是不知道夏言不待见周梦臣。
但是曾铣在复套这一件事情上压得太多了,将自己一家上下的性命都压了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