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五十九章 山陵崩(1/2)

第五十九章 山陵崩 不管丰国公而今有多少不满。

他都要忍住了。

他想见周梦臣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对于周梦臣来说,而今每一分每一秒都很重要。

他明年退下来,距离他退下来,只有几个月了。

而嘉靖的情况不乐观。

一旦嘉靖驾崩。

国丧三个月。

再加上新帝登基,这前前后后的事情。

等周梦臣忙完这么多事情,就应该与张居正做交接了。

而这种没有任何人掣肘的日子,少之又少。

几乎没有多少天。

周梦臣迫切需要做出一些安排。

将内阁从文渊阁搬到宫外面,建立独立的衙门,就是其中之一。

丰国公见了周梦臣。

两个相对无言。

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如果说,当初嘉靖有意给双方造成的裂痕,是假的,而今两人之间深深的沟壑,却是真的。

李儒最大的特点就是有自知之明。

他很清楚,他的地位是大明皇室给的。

没有了大明皇室,以他的能力,做一总兵官都未必够。

更不要说,压住这么多名家,成为大明武臣之首。

有些属性,从出生就烙印在血脉之中,无从改变。

就好像周梦臣从一开始,就不能真正臣服于大明朝廷一般。

他与别人或许同路一段时间,但是总就有分道扬镖的时候。

唯一让周梦臣感到欣慰的事,他早早退了出来。

剩下的事情,或许是张居正与李儒之间了。

丰国公语气平静的转述了黄锦的话。

随即说道:“话已经带到了。

想怎么做就是周兄的事情了。”

周梦臣说道:“其实,陛下的后世已经准备起来了。

瞿景淳在明年会退下来,主修陛下实录。

这些事情我会告诉他的。

情况如何,就看瞿景淳的意思了。”

丰国公说道:“那陛下的谥号?”

周梦臣说道:“世祖成皇帝。”

比起历史上的世宗肃皇帝。

周梦臣给抬高了很多,毕竟高度评价嘉靖,就是评价自己。

而今周梦臣也不觉得过誉,因为在周梦臣看来,不管嘉靖前四十年做了什么。

而今最后十年,让大明政治走向了另外一个方向。

就足以如此评价了。

可以说,后世研究历史的人,必然以嘉靖朝为大明一个分界点,只是不知道这个分界点,是中期到后期,还是前期到中期,那就要看这里历史中,大明王朝到底有多长的寿命了。

丰国公听了,口中喃喃几句,反复沉吟。

世祖乃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创者,王朝之中承上启下的皇帝,比如元世祖忽必烈。

成,安民立政曰成;刑民克服曰成;佐相克终曰成;制义克服曰成;礼乐明具曰成-------。

周梦臣看重的,就是安民立政,不就是指他的变法吗?

自然是美谥。

丰国公也没有什么可说的。

事实证明,这一件事情并没有白费。

不过数日,嘉靖驾崩了。

只是嘉靖驾崩,却是无声无息地。

嘉靖最后几日,昏迷的时间长,清醒的时间短,到了最后几天,仅仅醒来一次,也仅仅是睁开眼睛,无神地看着世界。

甚至太医们都不能确定,嘉靖还有意识没有了。

当然了,如果强行唤醒,或许能留下一言片语,但是周梦臣没有让。

嘉靖的病,周梦臣没有做一点手脚,是他自己病成这个样子了。

当然了,如果真要说,嘉靖之病在肝,未必没有周梦臣给气的。

但并没有直接插手。

这个情况,周梦臣也不愿意让嘉靖留下什么话,岂不是徒让人尴尬。

于是,某一天,嘉靖在昏迷之中头一歪,失去了生命体征。

山陵崩。

内阁早已准备好了,全国举丧,国葬百日。

随着消息传出,很多地方的百姓,痛哭失声。

甚至有哭得昏厥的。

其中,河朔省,大同,江南,等周梦臣老根据地最多。

这是一件令周梦臣觉得很尴尬的事情。

对皇帝的迷信,从来是距离皇帝越远的地方,就越虔诚。

距离皇帝越近的地方,就越不在意,因为在皇帝身边的人都知道,皇帝也不过一寻常人而已。

周梦臣任职的地方,虽然在嘉靖年前都遭到各种乱事,但是在周梦臣在当地任职之后,情况就有好转。

甚至立竿见影。

比如大同。

在此之前,乃是谁也不肯去的穷地方,但是而今,已经是北方仅次于北-京大城市了。

连天津因为港口迅速发展,也比不过的大同。

因为大同是新丝绸之路起点。

还有大同本身的工业体系。

让大同变得独一无二。

而这些地方的百姓,固然感激周梦臣,是周梦臣最忠实的支持者,几乎上上下下,都不容说周梦臣半点不是,否则当街被人群殴。

但是并不代表,这些人对嘉靖皇帝不爱戴崇敬。

是的。

周梦臣与嘉靖皇帝之间的微妙关系,也知道上层官员知道。

下面的百姓哪里知道,在他们来,正是嘉靖皇帝英明神武,才将天下无双的周大人派来他们这里。

周梦臣做得好,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嘉靖皇帝的功劳。

所以,这些百姓享受了十几年的清福,对嘉靖自然抱有感激之情。

所以,嘉靖山陵崩,是这些地方的百姓最为伤痛。

这也证明周梦臣之前观察,什么是正统,什么民心归明。

什么叫作根深蒂固不可动摇,这就是。

周梦臣真要造反的话,恐怕很有可能就变成了孤家寡人。

这也是周梦臣为什么要走这样的道路的原因。

当然嘉靖驾崩虽然事关重大,更重大的乃是太孙登基。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