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六章 国事大会(1/2)

第六章 国事大会 同样一件事情,在不同的人眼中有不同的难度。

不过,嘉靖对这些没有说什么。

他说道:“那就召开你所谓的国事大会。

我与太子到时候会去的。

只要百官不反对,这一件事情就这样定下来了。”

嘉靖是想看看,周梦臣设计的制度能不能行。

周梦臣谢过不提。

他立即开始筹备这一场大会。

这一次大会,周梦臣不仅仅邀请了在职的六部九卿所有衙门的主官,致仕的六部主官级别的官员都收到请帖。

徐阶自然少不了见了一封。

当然以徐阶的消息渠道,他所知道并不仅仅是这一封请帖。

徐阶将手中的书信全部交给了徐蟠,让徐蟠全部读一遍,徐蟠读完之后。

最后才看见国事大会的请帖,立即说道;“父亲,我陪您上京。”

徐阶慢条斯理的说道:“我上京做什么?”

离开了京师的蝇营狗苟,徐阶的脸色居然好了很多,似乎头上多了几根黑发。

徐蟠目光流转之间,就想到在海瑞手下遇见的种种为难。

一股怒火都忍不住冒了出来。

他说道:“自然给周梦臣一个好看。”

徐阶从一堆书信之中抽出一封书信,给徐蟠说道:“再读读。”

徐蟠看了一眼,这书信他刚刚读过了,是张居正写给徐阶的,介绍周梦臣的新内阁制度。

他看完之后,抬头看自己父亲。

两眼之中,充满了茫然。

徐阶心中暗暗摇头,他有些明白,嘉靖对太子的感觉。

他这个儿子,比太子强不了多少。

虽然称不上蠢材,但在政治上也缺乏敏感度。

张居正言语之中,已经写的明明白白的。

他还没有明白这个新内阁制度代表着什么。

徐阶只能开口讲解了,说道:“咱们这位陛下,是一个刻薄寡恩,猜忌无度雄主。

对于权力是一丝一毫不肯让人。

但是你看这个新内阁制度,其实就是重新立相,之前说内阁首辅是丞相,其实我最明白,那不是,所谓内阁首辅,只能不过是维持班子。

什么事情都做不了。

而今内阁首辅却是真丞相了。”

“你知道代表什么?”

之前的内阁首辅承圣命办事。

有圣旨权力滔天,没有圣旨,什么都没有。

而今的内阁,有执掌,有属吏,与各部之间的领导关系也确定下来了。

自然与唐宋之政事堂相差不大。

而首辅自然是首相了。

徐阶觉得自己已经在明示了。

但是徐蟠依然茫然的挠挠头,说道:“这代表什么?”

徐阶说道:“你还怪我不让你出仕,以你之才,当一个知府都有些不足,你如果出仕,定然走不长。”

随即叹息一声说道:“周梦臣做的事情,就是给陛下这条真龙脖子上面挂了一铃铛。

真不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

“如此人物,注定要横绝一时的。

其实我倒是不怕他,但是为了你们着想,我还是要避他一头的。

海瑞是他的爱将,你惹怒了海瑞,我在一日,都没有问题。

但是某日我不在了,真不知道你何以为继。”

徐蟠听了徐阶的话,袖子里握紧的拳头,却不敢让徐阶看到。

这是徐阶与徐蟠父子之间,永远过不去的坎。

在徐阶看来,徐蟠的能力太差了。

他如果出仕的话,就会成为徐阶的弱点所在。

徐蟠自己出事不要紧,还连累徐阶他在严嵩面前落于下风了。

而徐蟠觉得自己才华横溢,之所以这辈子不能建功立业,就是因为徐阶太自私了。

为了自己的前程,不在乎儿子的未来。

只是徐阶也是徐蟠一辈子不敢面对的人 。

徐阶不在松江的时候,徐蟠敢胡作非为,但是徐阶一挥来,他只能老老实实的,什么也不敢做。

徐蟠不敢反驳徐阶,只能低沉的说道:“这就是你不去京师的原因?”

徐阶说道:“也不完全事,因为我知道这一次国事大会,注定乏善可陈。

如果过了一两界之后,我倒是有想去看看。”

徐阶虽然退下来了,但是他对大明朝廷整体把握还是没错的。

嘉靖的统治之下,称不上万马齐喑。

但也差不多。

很多敢直谏的大臣,都死的死退得退,即便这几年,徐阶宽纵言官,一时间也没有恢复过来。

而国事大会第一次召开,很多人都弄不清楚,这是做什么的。

自然不会乱发言。

结果就是,整个大会都是在走流程而已。

这又有什么好看的。

倒是百官熟悉之后,知道这一次大会真的议定未来数年的大事。

到时候就有的吵了。

如果徐阶到时候身体还健康,他倒是真想去看看热闹,看看周梦臣构建的政治新生态是什么样子的。

会不会上演全武行啊。

毕竟大明文官之间动武,也是有前科的。

徐阶虽然远在千里之外,但是对国事大会的判断,还是非常准确的。

的确,一场大会整体上乏善可陈。

整个流程,也就是百官入位,嘉靖到,行礼。

周梦臣宣读自己的国事书。

然后大臣开始质疑提问。

这个环节,也幸好周梦臣有准备。

安排了几个人上前提问。

周梦臣一一回到问题,最后才让气氛活跃一点。

百官对周梦臣所言的三件大事。

致太平。

户部改革。

黄河大工。

三件事情有所了解,整体上来说,这些提问都没有质询的意思,更多是有些地方不明白。

想让周梦臣解释的更清楚一点。

更像是走过场。

嘉靖对于这一场大会有些失望,他觉得这一场大会简直是多此一举。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