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六十六章 科举之弊(1/2)

第六十六章 科举之弊 周梦臣略略用一些手段。

唐伯虎的旧事,就重新回到了所有人视野之中。

一时间议论纷纷。

在周梦臣的引导之下,科举的热度一直不减。

当然了,这也是大明秋闱在即。

春闱自然是考进士,秋闱是考举人。

也是三年一度,在春闱之前,其实礼部的事情已经开始,要选派官员到各地当主考官。

也就是说三年一度的科举已经开始预热了。

这个时候关于科举的话题自然热度不减。

周梦臣甚至换了笔名写了一些讽刺小说,登在一些小报上面。

就好像什么范进中举什么的。

用以嘲讽科举制度,然后就不用周梦臣出手了。

剩下的事情,别人就已经代周梦臣完成了。

毕竟意识到科举弊端的不只是周梦臣一个人。

一时间,很多人出面在报纸上议论科举之事,就好像是集体吐槽一般。

不过,事情发展到这里,一切还很寻常。

毕竟,这仅仅是民间的吐槽。

影响到不到官方。

甚至说这些话的人,自己都没有想过影响到科举。

毕竟科举实在太重要了。

大明统治者虽然是皇帝,但是谁都知道,这是以文官集团为核心的。

而文官集团的核心,就是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乃是大明官制的核心。

科举制度即便有种种问题。

正因为太重要了。

重要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步。

谁都想动,但是谁都不敢动。

其中影响太大了。

但是周梦臣将这一件事情给升级了。

对,周梦臣直接以自己的名义在官报上发表了文章,表明了自己对科举的看法,列举了科举的种种弊端。

第一,不通实务。

虽然说真正科举考试的经营,但是很厉害的。

这一点谁也不能否认。

但是相当一部分人为了科举。

根本什么都不学习,一些实用技能,比如水利,兵法之类不学习一就罢了,连理学都不学习。

程朱理学的大块头都扔在一边,仅仅学习一些从程朱理学之中摘抄出来的段落。

更有甚者,直接背题。

反正八股文就这么多题目。

全部背会了,就能通过了。

如此一来,这些人学习的东西,支离破碎,根本没有一个整体。

不要说,通过学习儒学修养身心,乃至是通过儒学建立自己的价值观之类。

根本不可能的。

而更让人无语的是,这样的学习行为,还真有可能中式。

不说别人。

周梦臣的中进士。

就有这种成分。

第二,考核主观。

文章与文章之间,是要高下,但是这个高下,很容易受到主观情绪的影响,以至于换一个做主考官,取中的人就会不一样,这不公平。

这种情况,让很多能打听到主考官是谁的学子占便宜。

甚至只要传出谁要出任主考官,这个人的文集就能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卖脱销。

第三,偶然性太强了。

科举虽然考很多科,但其实是一篇八股定高下。

决定取与不取的仅仅是一篇八股文。

如果有一失误一次,则蹉跎三年。

虽然他失误是他自己的事情。

但是国家取才的本意,尽可能不埋没人才。

所以,考试要有尽可能大表现出这个人的能力,消除这种偶然性。

周梦臣在这三条上浓墨重彩。

却不是说科举就没有其他弊端了。

只是画出来的靶子,是要打的。

周梦臣提出这些,自然是要对这些弊端动手。

周梦臣这一篇文章一出,一时间天下震动。

徐阶如果再不明白周梦臣的意图,他就是傻子了。

“啪。”

老好人徐阶难得发怒了。

说道:“周飞熊想做什么?”

“老师,这还想做什么?

这是要刨我们的根啊。”

李春芳脸色通红,说道;“他周某人,自己滥竽充数,位列孙山。

而今却怪起科举不行了。

老师,而今您不能不说话了,天下人都等着您说话的。”

李春芳是状元,算是科举考试的既得利益者。

他之所以能有今日的地位,固然是因为有一个好老师,但同时也是因为有一个状元的名头。

大明的状元郎,不管什么地方都高看一眼。

除非境遇奇葩到如秦鸣雷。

否则一般都会很有地位的。

但是即便如秦鸣雷,混得如此不得知,也是一个礼部侍郎。

这个礼部侍郎的官职也不小了。

甚至可以是偶,翰林院地位就是建立在科举考试的好名次上面。

他们因为科举名次高,进入翰林院,然后一路到内阁畅通无阻,甚至一般来说,连出任主考官,都优先让科举考试之中名次好的人担任了。

也就是说,科举考试名次好的话,是可以吃上一辈子的。

什么样的政治资源都向他们倾斜。

什么样的好处都是他们先来。

这即便是有灭国之功,也比不上东华门唱命第一。

这一切的一切都来自于科举。

周梦臣动科举,就是动他们的根。

这也是徐阶为什么如此愤怒的原因。

徐阶是一个明白人。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