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文武分制之道(1/2)
第二十一章 文武分制之道 周梦臣一直没有找到机会。
而今嘉靖开口了,岂不是上好的机会。
周梦臣说道:“陛下,臣自然是愿意留京,离陛下近一点。
至于什么职位,就看天心所在。
不管什么职位,臣都没有意见。
只是在兵制上,有一些肺腑之言,还请上陈。”
嘉靖心中疑窦大生,脸色依然微笑,说道:“说来听听。”
周梦臣说道:“用兵之法,上者道,下者术。
下胜于疆场,上胜于朝廷。
天下以为臣用兵战无不胜。
其实不然,臣所精通的不过两道,一者,选贤任能,简拔将领。
二者,立制度,定规矩,令上下信服。”
“自土木堡之后,大明兵威不振,远不如国初之时,是大明士卒远不如乃祖?
非也。
卫所败坏,根基动摇,能者不能上,怯者不能去。
军饷军粮军械不能保障。
文官轻视武将,彼此之间,仇恨之深,尤胜于敌寇。
如此情况下,如何能战胜敌人?”
“陛下,登基以来,也认识到这些,屡屡重用勋贵,以为制衡。
然前武定侯,仇鸾贼子,深负陛下深恩,以至于兵威不振,一至于斯。
臣不自量力,欲为陛下报仇,有一二所得,大明军制,已经不变不行的地步了。
否则,臣今日之作为,仅仅能振作军心一二十年,臣死之后,大明军队只有堕落的更严重。
臣不敢将此事交给后世。”
其实,嘉靖登基四十年,哪里仅仅是兵事上出了问题。
是哪里都有问题。
好在有周梦臣这个救火队员,四处扑火,将北虏南倭给扑灭了。
这才让嘉靖觉得自己其实不错。
殊不知没有周梦臣。
估计“天下不直陛下久矣”
的话,早晚会到嘉靖面前。
只是嘉靖这样说了。
周梦臣还能说什么。
不过是顺着嘉靖的话往下说。
还不能将大明军制败坏的原因推到嘉靖身上。
其实,正德皇帝固然有很多缺点。
但是在提振军队战斗力上面是有功的。
正德朝固然有藩王造反,但是大规模兵变,却是没有的。
但是嘉靖一登基,就有连续数年的大同兵变。
到底是谁的问题?
自然一目了然。
只是周梦臣除非是傻子。
才会指着嘉靖鼻子骂,那不是想办事。
那是想找死。
嘉靖对周梦臣所谓的改革之心,并没有什么感触。
他更多是想从周梦臣的言语之中,却寻找一些东西,周梦臣到底是对他忠心,还是有别的用心。
但是听周梦臣说,不能将这一件事情留给后世的时候。
他心中微微一动。
想到了太子。
他心中暗道:“这一件事情,也只有朕能办到。
指望太子,是决计不可能的。”
嘉靖不管事是不管事,对大明大部分现状还是明白的。
对周梦臣的断定,也是有几分相信的。
他更知道,改易兵制的难度。
他来办这一件事情,都有一些难度。
更不要说,他这个蠢儿子了。
而且在嘉靖看来,改易兵制最大的问题,不是保持军队的战斗力,而是保持天下军队对大明朝廷的忠诚。
对嘉靖来说,如果改制之后的军队,战斗力倒是卓绝。
但是对大明皇室没有多少忠心。
那才是聚九州之铁,难铸今日之错。
所以,如果不能保证军队对大明皇室的忠诚,他宁可大明军队都不能打。
毕竟卫所军有再不堪,这些卫所军官的富贵荣华都是因为他们祖上经历过开国,靖难能诸多大战,妥妥的功臣之后,大明皇帝的基本盘。
嘉靖问道:“各地改卫设县,改卫所为营兵,这些我都知道了。
只是在中枢该怎么办?
周卿可有什么想法?”
周梦臣听嘉靖问起了中枢的问题,他心中更是欢喜非常。
说道:“陛下,臣以为当重新整顿五军都督府,或者将五军都督府改回枢密院。
由勋臣提点。
天下各军包括京营在内,都要隶属于枢密院,枢密院主官为勋臣,副官当为文官。
主官军队庶务。
今后军中从营官开始,必有一文官作为佐贰。
掌管粮草,后勤,记功等事,在兵部与枢密院双重领导之下。
一省总兵,下辖数参将,因为各地问题不同,一参将下多则数营,少则一营,”
“只是文贵武贱,非社稷之福。
臣以为武勋之所以贱,并非文官有意压制,实在是武勋无能。
如朔州伯,云中伯,东海伯等赫赫名将,纵然臣也不敢轻之。
何况其他文官。
臣以为勋贵领兵,乃国家之正途,但是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世袭罔顾乃是国家恩典。
然即便是太祖与成祖也没有想过,让勋贵之后,世代领兵。
定然是能者留,不能者去。”
嘉靖感叹一声,说道:“还是卿有大局观。”
如果周梦臣提文官全面接管军队,嘉靖是决计不会同意的。
因为他没有安全感。
而且虽然也兵部尚书总管戎政,管理京营。
但是京营的根基其实还是爱勋贵手中的。
这些勋贵纵然无能。
但在嘉靖看来,也是比文官可信。
毕竟嘉靖在文官手中吃了不少亏。
不管是杨廷和,还是徐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