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十一章 上海港外(1/2)

第十一章 上海港外 林润说道:“大人,我见识过晒盐法之后,对气学有了更深的了解。

觉得晒盐之法,其中也是有很多改进的地步,故而留了不少盐场。”

周梦臣听了,暗暗一笑。

也知道林润这个到底还是不够圆滑。

他是舍不得这些东西都填了幕后那些人的嘴巴。

周梦臣何尝舍得。

如果有可能,周梦臣也想将背后的人清理的干干净净的。

这样一来,盐税又能多出一大截。

但是不可能。

很多人的根子直通朝廷,甚至直通大内。

周梦臣除非造反,否则是不可能大清洗的。

只能徐徐图之。

不过林润这样做,周梦臣是可以理解的,他也没有深究。

反而对改进晒盐法很有兴趣。

他说道:“哦,你准备如何改进晒盐法。”

林润松了一口气,说道:“大人,请跟我来。”

随即来到海边几重院落。

这年头土地不值钱,更不要说盐场的土地,更不值钱,所以都是圈着好大的院子。

周梦臣进去之后,立即有几十人迎了进来,周梦臣看到为首一个人,有些印象说道:“你是----”

“学生陈道之,拜见老师。”

这个三十多岁的人说道:“学生在六艺书院就读,听过大人您的课。”

周梦臣心中欢喜,说道:“不错。”

他高兴的不是陈道之事故人,而是高兴经过江南一行,他周某人的学说。

不再默默无闻了,不敢说是当世显学,但是如果有心之人盘点天下学问,是少不了说上周梦臣气学一脉的。

不管林润是拍马屁也好,是真信奉气学也好。

他在盐场设立一个专门的研究机构。

对周梦臣来说,都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要知道在此之前,这样的研究机构与研究工作。

都是周梦臣,已经周梦臣的弟子开启的。

而今却是林润开启的。

说明气学越发深入人心了。

这对周梦臣来说,简直是高兴到极点的大利好。

周梦臣立即去看看了,陈道之的研究。

不过,他一看下来,有些失望。

陈道之的水平太有限了。

他仅仅在研究晒盐法的一些技术细节,如何更好的晒盐,同时也在记录与研究天气。

原因也很简单。

晒盐法对阳光太过依赖了。

一旦天气骤变。

晒盐场上的卤水,很可能就要重新再来。

这两个课题,一个太简单。

一个太难。

晒盐法的技术细节,是有研究的必要。

因为是晒盐法是基于福建的晒盐法。

是一种经验总结。

未必全都是合适的。

也未必合适这边的海水与气候。

但是这潜力也是有限的。

至于对气象的研究。

其实北-京钦天监,才是行家。

但是他们也么有研究出什么。

只是记录而已。

并且总结一些好像是谚语的规律,仅此而已。

毕竟气象这个混沌系统,是非常难研究的。

周梦臣也没有说什么,鼓励了一番,保持对学术前沿敏感度,多读期刊等等,当年老师的套话。

忽然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随即为了这题了一个匾额:“天下第一盐。”

一行巡视,到了这个就是终点了。

不过,周梦臣并没有回扬州。

而是等了两日。

等上海的船只来接,然后乘船南下,不过两日就到上海。

一年多没有来上海,上海给人的变化简直是日新月异。

他被堵到了吴淞口外面。

原因是上海县令海瑞,启动了上海港扩建工程,是上海县自己承担了十几万两的经费,要将上海港扩建。

所以而今从吴淞江逆流而上,空间不大。

有大量的船只都滞留在外面。

自然也包括了周梦臣的船只。

其实,海瑞早就想扩建上海港了。

而今才等到机会。

却是宁波,温台,福州,泉州,登莱,等地次第开港。

吸引了一大批海商,让上海港人满为患的局面,得到了缓解。

只是财富动人心。

上海开港这一两年之间,因为上海港占据了唯一的开港港口的地位,整个大明的商人都来到这里。

上海就好像吹气球一般膨胀起来。

各项基础设施都不行。

而其他的基础设施也就罢了。

一来没有那么重要。

二来,修缮起来也不是太费事。

最大难点就是港口。

周梦臣当初修的码头,已经高估了船只数量。

但是一年之后,这个数量就是远远不足了。

虽然这些很多港口在一两年之间,次第开港。

但是海瑞还是坚信,上海港于大明有不可替代的位置,虽然会因为其他地方开港,暂时夺取客源,但是时间长了,不管是有其他客源流入上海,还是跑到其他地方商人再次回来。

反正上海而今的港口不够用。

所以海瑞力排众议,开启了扩建工程。

这一扩建就占据了很多泊位,让上海港的泊位更加不够用。

才有大量的船只停滞在吴淞口这里。

甚至吴淞口这里也建立了临时的码头。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