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二十一章 俞大猷到(1/2)

第二十一章 俞大猷到 如果说,戚继光这边战事结束。

为周梦臣腾出很多人力物力之外。

那么俞大猷的到来,就等于给了周梦臣一个解决问题的万能-钥匙。

毕竟,如果战事在陆地上,周梦臣自己都能搞定,而在海上,周梦臣固然做了很多的研究,依然不自信能够指挥一场海战。

因为海战的不确定因素比陆地上多太多了。

周梦臣对自己还是没有信心,其实他对战事本来就不是多擅长,在大同是赶鸭子上架,而今有选择,何必自己上。

自己又未必能做好。

还是交给对此有经验的人比较好。

这个人自然是俞大猷。

俞大猷接到军令之后,立即从台湾赶过来。

周梦臣见了俞大猷,并没有直接说倭寇的事情,而是说起东海水师的事情。

毕竟这一年之中,周梦臣对东海水师投入,几乎是不不遗余力地。

俞大猷说道:“而今东海水师有一号福船四十艘,二号福船六十艘,三号福船一百艘,另外有其余各式船只七十八艘,至于小船不在其列。

总计二百七十八艘,作战人员总共有三万五千人。

除此之外,还有东海五卫,澎湖港,舟山卫,等十处卫所,总计兵力五万之众,下辖老弱妇孺,有三十余万。”

周梦臣听了, 说道:“好。”

这一句好,是真心的。

在他来江南之前,大明的船只分散在各个卫所之中,总体上都比倭寇差很多。

而今东海水师虽然整体数量上,好像没有增多。

但是实际上战斗力飙升。

单单一号福船四十艘,就有两千多门火炮。

再加上其他船只的火炮,还有岸防火炮。

周梦臣自信,这一支舰队,即便放在西方,与西班牙人的无敌舰队,也未必不能碰一碰。

这支船队,就是周梦臣的安全感。

周梦臣问道:“东海五卫的情况怎么样?”

俞大猷说道:“东海五卫。

而今已经有了产出,主要是木材,樟脑,还有一些粮食,可以供应军中。”

随即俞大猷给周梦臣讲解了东海,也就是台湾的现状。

去年,周梦臣从福建回苏州,而俞大猷就直接进攻魍港。

林凤见大势已去。

就立即投降了。

随即俞大猷就改魍港为望港,因为从这里向西,就是福建,也是大多少人的家乡。

在望港分配下三卫,分别为东海中卫,东海左卫,与东海右卫。

安置了十万百姓,并选出一万五千青壮,作为士卒。

俞大猷本来想在望港驻扎舰队,但是发现望港耕种条件不错,但是作为港口条件就不大好了,河流淤泥太厉害了。

毕竟到后世才几百年,魍港遗址只能去完全不靠海的地方挖土了。

随即俞大猷又在台北,台南两地建立了,东海前卫与东海后卫。

这两地未必与后世的台北台南完全融合。

毕竟俞大猷要的仅仅是港口。

不过,两地天然良港,本来就不多。

未必不是对应的地方。

在此之后,俞大猷就坐镇望港,亲自指挥军队开垦荒地,在原本魍港土地的基础上,又开垦十几万亩土地,并且为了这些土地,与大肚王国,狠狠打了一仗,结果自然不用说。

甚至俞大猷都没有上报。

就好像一场狩猎一般。

有什么好意思说。

从此俘获不少土人。

俞大猷将这些土人组织起来,开始修建城池与水利工程。

以至于俞大猷长期坐镇望港,而望港也成了东海水师后勤基地,与行政中心。

而今周梦臣召俞大猷过来,俞大猷就是从望港过来的。

周梦臣听了俞大猷报喜,问道:“仅仅凭借此事,将来俞总兵功业,未必在开漳圣王之下。”

俞大猷听了,红光满面,说道:“还是大人指点,否则我也会起畏难之心。

如此大事就做不成了。”

俞大猷并没有告诉周梦臣,整整一年,死在台湾的人,不分老弱青壮,已经有万人之多了。

更不要说不道多少土人在艰苦的基础建设之中丢掉了性命。

如果真正算人命的话,周梦臣的移民计划,已经死了三四万人了。

只汉人占的比例不多。

他也没有告诉周梦臣,其中有几次下面的人哗变,甚至俞大猷亲自出手平定下来的。

这种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的辛苦,本就是应该的,没有必要向上面说。

总体上,周梦臣的心,其实比古代人心软。

原因也很简单,后世的孩子亲眼见过死亡得太少了。

即便出席丧礼,也没有亲眼看到一个人死。

而在明代看见死亡的几率太高,家中兄弟多,但是有很多都是立不住的。

也就是小时候与你一起长大的伙伴,在你成年之前,会死上好几个。

甚至更多。

见管这种情况,对死亡的承受能力,也就强大许多,现代见到一个人死,立即就能同理,如果这个人因为自己而死,甚至能内疚到自杀。

但是对古人来说,这太过矫情了。

因为这样的事情常有发生。

邓城与俞大猷是生死好友,邓城死后,俞大猷固然伤心,却一点也不妨碍他做正事,因为他自己伤心也没有什么用,他能做到,也就是将邓城的两个儿子,当成亲生儿子一样。

培养出来,让他们光宗耀祖,也算是报与邓城生死之交了。

生死之交尚且如此,对于这些海盗出身的俘虏,俞大猷虽然也有宽容之心,但如果谁犯到他手中,他也会法不容情。

周梦臣不知道,台湾开拓居然有这么大的代价。

在这里稍稍疏忽了,到了很久之后,他才知道。

他当时就想,如果他知道代价如此巨大,当时也不知道会不会下定决心。

周梦臣又询问了一些水师的其他问题。

俞大猷一一回答。

周梦臣忽然正色说道:“倭寇起因,固然有我朝内贼,但多有倭寇,我堂堂天朝,岂能有辱于小国,此仇必报,然茫茫大海,非用水师不可。

东海水师可以承担这一件事情吗?”

俞大猷立即起身行礼说道:“请大人放心 ,东海水师决计能远航日本,覆灭日本所有的船只,只是水师各卫固然堪战,但比不上浙军与闽军的。

所以岸上的事情。

就力不从心了。”

“放心。”

周梦臣微微一笑说道:“我不会让水师上岸的。

只是你说到底有几分把握。

须知军中无戏言。”

俞大猷说道;“日本船只简陋,火炮今后没有,虽然在肉搏战上,有几分造诣,但是而今的海上,早就不是依靠手中刀枪打天下的时候了。

故而,大船胜小船,大炮胜小炮,日本的水师,灭之易如反掌。”

“好。”

周梦臣说道。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