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七章 安南三国记(1/2)

第七章 安南三国记 中国与西方各国到底是不一样了,作为天朝,是有自己的逼格的。

对外用兵,一定要名正言顺,吊民伐罪。

俄罗斯打乌克兰在很多地方上,就符合中国人这种价值观。

乌克兰挑衅在先,还有俄罗斯与乌克兰的特殊关系,等等。

都符合这名正言顺,吊民伐罪这八个字。

在大明也是一样,周梦臣努力不以战争手段来推进贸易,一方面在大明是很难的。

毕竟仅仅因为贸易而发动一场战争,会被言官给喷死。

周梦臣或许因为权势,不在乎言官们,但也是会损失很多政治分。

是得不偿失的。

另外一方面。

战争也是需要成本的。

而今大明的水师力量刚刚形成。

周梦臣虽然一直对这一件事情下功夫。

但是到底有多少战力,周梦臣也是不知道的。

大明对南洋各国的宗主权虽然很薄弱,在很多地方,都是面子。

但是有这一层面子,总比没有好。

所以能维持住这一点面子,慢慢地影响到南洋各国是最好的办法,也是一个非常细致的活。

当然了,如果有国家,真敢犯大明天威,周梦臣也是不吝啬动武的。

这反而是比较容易的。

周梦臣第一个想法,就是提出来往贸易的时候,允许大明商人在海外一些港口有聚居的权力。

当然了,当地大明商人也是要服从当地政府的管理。

但这种聚居本身就代表权力。

商人在外包团了。

真出了什么事情,即便大明不派官员,也是能传到大明的。

他们不可能一下子将所有人都灭口。

同样,周梦臣也准备在上海准备划出一片外国人居住的地方,其实这种地方在唐代广州就有,叫做蕃区。

也算是开海的副产品。

谭纶又讲了一些关于安南的情况,比如莫朝这个王叔的权威之盛,已经超过了莫朝的小皇帝,比如莫朝百姓连年征战,面有菜色。

但是即便如此情况下,他们还允许对大明出口大米。

等等。

至于进口大米这一件事情,也是周梦臣所看重的。

大明粮食生产总体上可以的。

但是具体到某一个地方,总是不足的。

如果看朝廷邸报,几乎每年都有一些地方出饥荒。

进口粮食这一件事情,既是为大明减轻负担。

作为大明粮食的补充,也是再大明上渲染开海的重要性。

开海可以赚钱这一件事情,对很多人或许是在意的。

但是对于一些传统的士大夫们,并不看重。

但是粮食就不一样了,即便再顽固的腐儒,也不能不承认粮食的重要性。

而周梦臣最希望进口的就是安南的粮食。

倒不是周梦臣对安南的粮食有特别的感情。

而是在这个时代,估计也只有安南有相对数量的粮食。

东南亚的气候很少适合粮食生产。

在后世东南亚的大米,也是世界粮食市场上很重要的一部分。

但那是后世,在这个时代,东南亚很多地方都还没有开辟出良田,而东南亚人口已经不少了。

在农业方面,也唯有安南生产力不错。

想要大量提供,估计也只有安南了。

不过,周梦臣也没有想到,安南这个粮食产地,居然,沦落成这个样子,连年征战,民有菜色。

不过,周梦臣的同情心,也仅仅是稍稍泛滥一下。

毕竟,安南皇帝都不在乎。

他在乎什么的。

周梦臣说道:“你仅仅去了升龙,没有去别的地方。”

谭纶微微一笑,他很理解这个别的地方,是什么地方。

说道:“当然不是。

下官也去了顺化。

也见了黎朝一些人物,黎朝之政,尚不及莫朝。

黎主权力被侵占殆尽。

甚至民间传闻,黎主血脉存疑。

军政大权都在郑家手中。

郑家也都答应了朝廷的条件,不过,他提出了一个条件,希望能购买朝廷军械,之后几国也都或多或少有这个问题。”

周梦臣微微一愣。

若有所思的反问。

说道:“南下可曾动武?”

谭纶说道:“虽然不曾真的动武,但是耀武扬威还是有的。”

周梦臣也理解。

南洋总体上还是混乱的。

虽然说大明内部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嘉靖一直在粉饰太平。

仿佛大明天下还是太平盛世。

但是真要做比较的话,嘉靖也不算是粉饰了。

毕竟南洋之混乱。

大明的确是太平盛世。

所以,即便是大明使者,也要表明自己拥有一些武力。

有什么大国反而有忌惮,不会轻举妄动。

但是整个南洋有太多海盗水贼。

大明这边的海盗,一看形势不妙,都会跑到南洋,为什么去南洋,而不去日本?

那是因为虽然日本而今是战国之中。

但是南洋还是比日本乱。

日本的战国,虽然大家打来打去,其实还是有一定秩序的,所谓的武家的秩序,但是在南洋大多少地方,很难说是秩序,之前是国王,一场政-变下来,身首异处,实在太正常了。

由渔民为一方之主的也是有的。

环球航行的麦哲伦。

没有死在海上,却死在菲律宾。

未尝不是因为这里的环境。

所以,大明的武器自然会非常抢手。

周梦臣也在盘算这一件事情。

安南的局面,暂时是莫强黎弱。

所谓莫家没有提出这个要求,他们更希望大明不要介入安南,所谓答应所有条件,安抚大明就行了。

而后黎朝总体上,还是比较弱的。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