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2)
第一章 嘉靖三十七年 恍惚之间,一年过去了。
而今已经是嘉靖三十七年了。
周梦臣在这一年的事情之内,没有做别的事情,做的唯一一件大事,就是将总督府,从苏州迁到上海县。
更是在上海基础设施建设上下了大功夫。
首先是疏通了吴淞江。
苏州到伤上海的水道畅通无比。
而苏州又是整个江南。
不,是正经江南浙北的水路中心。
苏州通往上海的水路畅通无比,也就说明,大明最富庶的地方,江南四府,加上浙江杭州府以北的地区,都可以通过上海进行海贸。
而且都是水路。
水路消耗最少,即便是多一些里程也没有什么。
如此一来,就奠定了上海乃是第一大港的地位。
也正是这样的地位。
周梦臣才下定决心,将总督府从苏州迁到了上海。
从城市定位上来看,苏州是生产中心,消费中心。
他的核心地位是没有动摇的。
但是上海却代表着海洋经济的崛起。
而今上海依旧是附属于苏州的经济体系,但是这种主客易位需要多少年?
周梦臣并不知道。
但是他非常期望这一件事情发生。
因为当这样一件事情发生的时候,那就意味着要么中国在海外占据足够的经济份额,以至于对外经济的分量最少与大明国内经济等量齐观,甚至要超越。
要么就是有敌人人从海上来。
大明内部的经济体系不得不依赖于外部经济。
后者,也就是上海崛起的过程,上海的崛起就是西方入侵进一步加剧的过程。
当然了,周梦臣期望的自然不是前者。
他期望的是,大明有足够的海外领地,而本土源源不断的物资支撑这些海外领地,并远销到其他国家。
让大明在在十六世界就能成为世界工厂。
对于这一点。
周梦臣也下了大功夫。
首先是江南造船场。
江南造船场可以说是上海最大工坊,雇佣劳工数万再加上一系列木工工具。
最近正接下一个大胆子。
不是别的。
就是给东海水师换装。
东海水师二百多艘船,都是老船旧船,俘获的船只。
而且在周梦臣看来,也并不符合未来的海战。
因此周梦臣制定了四十艘炮舰的计划。
这四十艘船,都是福船船型稍稍改进了一下,进行过特别加固。
有丰富的水密舱。
还有专门的炮位。
一艘船宽五丈,长十五丈,有六十个炮位。
一般来说,装五十门火炮就足够了。
而这火炮也是由朔州军器监专门订制的,炮身更重,每一门重一千二百斤。
火力凶猛。
适合海上作战。
甚至还有线膛炮的版本,只是因为钢材的原因,三五炮就能打平线膛。
而且因为是前装炮,装炮弹的时候,是非常困难的。
需要用长柄软木槌,轻轻敲击,一点点的将炮弹装进去。
太浪费时间了。
只有两三门的样炮。
但也有当年北-京城下一炮的风采了。
这也代表了,大明最高的制造水准。
不过,这也很贵了。
一艘船加上火炮,一万两还稍稍出头的。
而且这样的船只,完全没有什么运货能力。
几乎上能装满所需弹药补给,粮食清水等物资,就差不多了。
额外运载量,简直是少得可怜。
不过,这才是周梦臣心目之中真正的战船。
而且不是之前将在船头增添几门火炮就能当战船用了。
除此之外,还为东海水师增加了其他很多船只。
毕竟正规的水师不是一种船型打天下的。
总之,东海水师总体上有船只二百多艘,临近三百艘。
除却这四十最大的战船,还有一半比最大福船小上一号两号的小战船,分别能容纳四十门火炮,还有二十门火炮的船只。
至于更小的船只。
东海水师就不装备了。
不过,这样的小船,浙军,闽军,还有刚刚建立起的南直隶军,还是要一点的。
这也是俞大猷思忖了好长一段时间,最后做出的抉择,他将近海防御的责任都让给了当地军方。
为了这一件事情,俞大猷还有戚继光,卢镗等人好生争论了一番。
无他,俞大猷手中船越大,炮越多,就越发不适应海边的环境。
因为海边岛屿复杂的环境,最适合其实是灵活的小船。
而不是大船。
大船在大海之上,最容易发挥战力。
但是在近海,因为风向多变的原因,很容易出现转向不灵,比不上小船灵活。
当大船失去了速度,失去了转向的空间。
那就是是任人屠杀的地步。
历史上,郑芝龙击败荷兰人战事,料罗湾海战,就是这样大的。
而所谓的破西洋船的秘法,火攻船等等,都是基于这个远离的。
在海上,固然是大船胜小船,大炮胜小炮,但是在近海这个问题,就不一定了。
近海防御最好是大量小船。
俞大猷如果将这些小船都纳入东海水师的话,就会出现经费太高了,其次,管理上也很麻烦。
所以,俞大猷最后决定将这些力量下放给沿海各省。
当然了沿海各省不愿意的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俞大猷还保留着这些小船队的指挥权,也就是说,当海上遇见战事之后,这些船队都要归东海水师一并指挥。
这才让各省总兵官恼火的事情,凭什么花我们的钱,养你们的人。
甚至有大批文官觉得,如此一来,东海水师根本没有什么用处,建议将东海水师拆分,分给沿海各省,让沿海各省组建自己的水师。
周梦臣好说歹说,才算是将所有事情给摆平了。
他给了沿海各省水师一个重要的权力,那就是缉私权力。
虽然而今海禁还没有全部放开。
但是江南每一个百姓都知道,开海是必然的,不过是时间问题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