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 王畿吐血(1/2)
第八十九章 王畿吐血 片刻之后,似乎所有人都从这种石破天惊震撼之中苏醒过来,王畿更是满脸通红,须发皆张,有一种想要冲杀来,将周梦臣给杀了的冲动。
说道:“一派胡言。”
周梦臣早就等着他说了。
再次冷哼一声,将王畿的话给打断,说道:“龙溪先生,请听我说。
到底是不是一派胡言,就一目了然,前宋乃是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纵然皇帝也受制于士大夫,而理学得南宋为官学。
以至于穆陵庙号为理宗。
而谥号之中,有‘理’这个字吗?”
“此遇不可不为不厚,然宋亡之时,虽有气节之士,但无碍于大局。
即便是文丞相复生,他也不想自己成为气节之士吧?
而今士大夫言理学养士,动则砥砺士子,推崇气节。
以为高而无上。
大体也准备平时束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
“如果与老僧没有什么区别,区别就在一个生死关节上。
然后我辈儒臣重的真是这个生死关节吗?”
王畿说道:“强词夺理,前宋到理宗之时,已经到了不可救药之时,岂能圣学可以挽回的?
前宋积弊,兵多而驰,民富而骄,战和不定,任用奸相,不亡何待?”
周梦臣微微一笑,说道:“龙溪先生说的对。”
随即色声具厉,说道:“这就是此辈嘴脸。”
“我等士大夫是何等人,铁肩扛道义,妙手著文章,家国天下之事,我辈不去承担,谁去承担?
范文正有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天下之事,就是我辈之事,而今天下北虏南倭,水旱不接,国用交困,处处都是需要我辈就去解决的。
而此辈只言天下之难,随即谈心性之易,最后才说一说生死,好像天下就这等事了。”
“却不知道死易活难。”
“自古以来,我辈儒者就秉承治国平天下之思,而自古以来,中国之艰难,无过于崖山,天下之沉沦,无过于蒙元。
为何天下至此?
自然是儒臣之误。”
“言三教合一,其实是引佛老之义,入儒门心性之说,从而使得圣学失传。
以伪为真。
置天下于不顾,玩弄言辞而已。
且不提天下,只提江南之事,倭寇横行,心学有何作为以安父老?”
王畿张开嘴,一时间想了很多说辞。
但是都不合适。
说实话,王畿真的没有在倭乱上有一点点作为吗?
也不尽然。
倭寇入侵的大背景下,王畿也是参与一个日常的事情,比如倡义各家族出钱安顿百姓,在修城墙上出人出力。
等等。
也仅仅如此了。
与王畿王门座主,江南心学领袖是一点也不相符。
只是,王畿能做什么?
他一个讲学的,在儒学这个圈子倒是大名鼎鼎,出了这个去圈子之外,知道人虽然也有,对他也有一些尊重,但也仅此而已了。
他家里也算不错,但是在这样动则数十万两银子花销的大战之中,又能做些什么啊?
什么也做不了。
这也是王畿最大的问题,他谈起理学经义,那是舌绽莲花,无所不能。
但是出了这个圈子之外,谈不上是一个废物,但也是一个普通人而已。
周梦臣要比他强了不知道多少倍。
于是,王畿张了几次嘴,最后什么也没有说出来,却见一口老血喷了出来。
顿时台上台下一时大惊。
周梦臣也没有想到会出这样的事情。
不过,想想也很正常。
掰开王畿身上的所有光环,王畿也不过是一个老人而已,而且是一个将所用心思都寄托在学问上的老人,学问就是这个老人的一切。
周梦臣而今将这么大一个帽子扣在他身上,他一时间辩无可辩。
其实,周梦臣说的并不是心学,而是理学本身。
理学就有这样的臭毛病。
理学所有议题,全然没有一个是现实问题,而汉代经学之中,井田复古等议题,却是纲目级别的。
还有公羊等学说,以至于儒家出现一个大社会实践家王莽。
儒家才慢慢的变得务虚了一点,毕竟不务虚不行啊。
王莽的影响太恶劣了。
所以,周梦臣很清楚,将王畿驳倒。
并不代表这一次论战的结束,甚至才是开始。
原因很简单,周梦臣将敌人扩大化了。
不过,这是周梦臣选定的战场。
他并不是以理学内部却攻击理学,毕竟这个路径,周梦臣自信自己打不赢。
而是从理学外部去攻击理学。
这才有胜利的可能。
当然了。
遇到的阻力也就越大。
虽然一群人将王畿抬下去救治之后,台上台下才恢复了一些平静。
“长亭先生此言有误,君子思不出其位。”
钱德洪说道:“我等不过布衣,不应当有非分之想。”
周梦臣说道:“此言差矣,宋之亡,天下衣冠何人不被难,是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何以言布衣不当思国事?
君不见,陆游之位‘卑未敢忘忧国’。”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后世如雷贯耳,其实就是明末顾炎武所言。
其实,真要算学术派系的话,明末三大家中王夫之乃是周梦臣一脉相传。
理学总体上分三派,以理为本立论的,就是程朱,以心为本立论的,乃是陆王。
以气学为本立论的,一直以来式微,以张载为先,之后虽然王廷相等数人,但实际上比不上其他两派,唯有在国破家亡之后,王夫之痛定思痛,反思理学之弊,以气本论立论,重塑儒学。
黄宗羲算是宗王阳明,但也有所改进,而顾炎武却是在反思理学的基础之上,总结出朴学,重证据,重现实。
如果不是清朝当政,或许新王朝的儒学思想,将从顾炎武的朴学为发端,生长出新的哲学体系,奈何,清王朝将已经死透了的程朱理学推上了高位。
并且大兴文字狱,于是乎,王夫之的朴学基础上,生长出来的却是在故纸堆之中花心思的考据学。
只能这是时代的悲哀。
而周梦臣并不知道,他有意无意之间,其实与百余年后明末清初的一些学术观点暗合了。
“周大人,此言过矣。”
聂豹说道:“朱子之学乃是朝廷亲定的。
你身为朝廷命官,在这个说这些,似乎有些不合适吧?”
聂豹此话,就是从另外的角度来阻止周梦臣说下去。
一来,他也被周梦臣打了一个措手不及。
心中暗暗恼怒。
也明白,他们陷入周梦臣的节奏之中了。